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 求职职场 >

劳动法学考试小抄带案例分析(1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5
导读: 10、试述履行劳动合同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各自义务的行为。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实际履行原则。劳动合同实际履行

10、试述履行劳动合同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各自义务的行为。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实际履行原则。劳动合同实际履行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双方当事人都必须亲自履行合同义务,而不能由第三人代替履行,这是由劳动合同主体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不可分割性决定的,劳动合同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相互考察并取得信任的基础上签订的。二是要求劳动者按合同规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完成劳动过程,从而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成为最佳

解和帮助。

4、集体合同是特殊的双务合同。集体合同依法签订后就具有法律效

11、试述实行集体协商制度的意义。 力,双方当事人应当互相承担一定答: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的义务和责任。

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5、集体合同具有劳动基准法的效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能。集体合同的内容多涉及国家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动基准法的规定,它规定用人单位的行为。集体协商或集体谈判是一在不低于国家劳动标准的基础上,项法律制度,是具有法律后果的行向职工提供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

为,其意义在于:

1、集体协商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3、试述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维护劳动者

别。

合法权益,协调稳定劳动关系,是答: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劳动者的宗旨。

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2、集体协商是实现劳动关系协调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必要手段。协调稳定劳动关系,促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劳动法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制追求的目标。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3、集体协商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和劳间为确定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动合同之不足。一般情况下,劳动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法规定的劳动标准是最基本的劳动一、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 标准。通过集体协商订立的集体合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着密切的联同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可以高于系,它们同属于劳动法律体系的重劳动立法所规定的保障标准,这就

要组成部分,都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可以起到弥补劳动立法的不足。 方法和手段,在协调稳定劳动关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试述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

二、 区别

答: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1、主体不同。集体合同主体比劳动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合同主体广泛。集体合同主体一方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是工会、工会团体或职工代表,另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一方为雇主或雇主团体;而劳动合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同主体是特定的,仅限于劳动者和集体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用人单位(即雇主)。

1、集体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集2、、内容不同。集体合同所约定的体合同的一方为工会,另一方为用条件是涉及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会或人单位(雇主)。工会作为集体合同劳动者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的一般的一方当事人,必须代表职工群体劳动条件、生活待遇、集体谈判的的意志和利益,依法为职工劳动者程序及民主管理的方式;而劳动合争取合法权益。

同则仅涉及个别劳动者的特殊劳动2、集体合同的内容侧重于维护职工条件。

权益的规定。集体合同是以职工劳3、目的不同。集体合同的目的是通动条件、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协过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与用人单位议,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劳动谈判,平衡个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的各个方面。

的力量,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集体合同的定理有严格的程序和

协调、稳定劳动关系;而劳动合同

16

5、效力不同。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6、形式要件不同。签订集体合同需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报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而劳动合同只需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法律不排除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同时对事实劳动关

系进行保护。

7、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集体合同纠纷多为利益争议,且涉及范围较广,各国一般采取政府协同劳资各方协调处理的方式。而劳动合同争议则采用普通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14、试比较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的异同。

答:职业教育,即职业培训,亦称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

能开发,它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偏废的部分,但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的才能及文化技能水平,同属智力开发活动;普通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和专门化。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1、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其目标是使受培训者成为一定劳动领域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和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而普通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文化水平为目标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

2、对象不同。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劳

动者为特定对象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它的教育和培训对象是社会劳动者,其中包括失业的劳动者、在职的劳动者、企业富余人员和其他求职者;而普通教育一般是以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 3、教育内容不同。职业教育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普通教育突出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

4、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同。职业教育训。

7、创业培训。

8、职工培训,也称职工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在职职工为了更新文化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而接受的一种训练方式。

16、试述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职工的区别。

失业人员是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未从事有酬劳劳动,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作时间规范的基本理论角度考察按劳分配原则,作为我国工资分配的一项重要原则,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和基础。

1、按劳分配原则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只能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度发达的阶段。 2、按劳分配原则,直接服务于《劳动法》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目的。 则,强调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取得工资的唯一标准,实行工资中它的基本功能,使之充分发挥规范的更深层的作用。工作时间规范的特别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工作时间制度,协调劳动报酬分配关系。工作时间,是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工作时间法律制度的这一功能,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工资实行宏观调控,协调行业之间的工资差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答:1、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的区别。3、我国工资分配中的按劳分配原

的人人平等、同工同酬、多劳多得、2、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的

是特需教育,注重教育和时间相结合,一般可以根据劳动者自身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比较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训练;而普通教育则采取比较固定的常规教育,一般是全日制教育。 通 …… 此处隐藏:251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劳动法学考试小抄带案例分析(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ku/11859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