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说明书 >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9
导读: 答:一个人得了一种很痒的皮肤 5彼パ魇保嵊幸恢挚旄校庵挚旄芯秃帽仁鞘兰淇炖帧5彼魏昧似し舨∫院螅嵊辛硪恢挚炖郑庵挚炖志秃帽仁浅鍪兰涞目炖帧 30、问:修习毗婆舍那一定以舍摩它定为基础吗?

答:一个人得了一种很痒的皮肤病。当他抓痒时,会有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就好比是世间快乐。当他治好了皮肤病以后,他会有另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就好比是出世间的快乐。

30、问:修习毗婆舍那一定以舍摩它定为基础吗? 答:修习毗婆舍那和修舍摩它没有任何联系。

隆波甘恬开示摘要(一)

修行动中禅的重点不在于理解,而是自依止,以己为师,真正脚踏实地去修行。如此才能把自己从苦恼中解放出来。

这次禅七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及增强觉性(觉知、觉性),以便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觉性是超越宗教派别、出家在家之分、各种仪式以及不同语言隔阂的,它是万法之母。因为我们人的身体功能是相同的,心的功能也是相同的,觉性人人具足,只是不显而已。以我多年修行的体验,我保证不会带大家走错路。

佛陀的最根本教育是四念处,即观照身、受、心、法。动中禅乃是以身念处为基础,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身体的一举一动开始训练觉性。等功夫日深,觉性增强后,其余的受、心、法三念处将自然地被观照到。我们要培养觉性,才能跟随佛陀的脚步到达涅槃。

练习此法,智慧自然开展。要很放松,不要紧张地从头到尾都去觉知,动一次知道一次。一套动作完成,共觉知了十四次。觉知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心眼去观,意即停的时候知道停,不必去计数。

坐时开眼,不要眼观鼻、鼻观心,不要凝视某处,轻松地看着前下方即可。呼吸也是放任自然。

经行时可以两手抱胸,或是互握下垂于身前身后,不要前后摆动。步伐自然,不可太快也不必很慢。经行距离约十步即可,直线来回,不必去数步数。转身回走时要由不同方向,可防走久头昏。转身时也要有觉知。

由坐禅换经行或由经行换坐禅时身姿的起身、坐下改变时,最易忘了觉知,故需特别注意。

当察觉妄念时,就表示觉性在起作用。此时立刻回到动作练习,不要被妄念所牵引才好。在培养觉性的阶段,一概不受任何事物影响。

动中禅法乃是以己为师。若能勤加练习,自己今天的疑惑,明天就可能找到答案。

觉性增强后,可以观照出思想的细微动作,何处生,何处灭,慢慢地心与我就会分开,不再执着。

人有两种念头。一种是作主的念头。另一种是与当下所做的事情无关的妄念。觉性所要观照的,就是这种无法作主的妄念。一观到妄念,立刻回到动作练习上。如此,则觉性会越来越强。

久坐身体酸麻,不必强忍。但也不要略有酸麻立即处理,因为觉性很容易被打断。动中禅主要在观身,不是观受,因为受不去观也感觉得到。如果“受”太强而会干扰觉性时,再带着觉性去改变身姿或经行。

觉性增强后,心的状态经过调整,我们的外在行为也会改变,举止更稳重,身体更健康,容光焕发,个人能量增加,更长寿。吃东西不会过量,会懂得拣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我本人三十年来未曾生病。

觉性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佛陀的时代,佛陀曾教示弟子开发觉性。只要觉性增强的速度大过死亡的速度,则自然不会恐惧死亡。

练习动中禅越轻松,觉性越容易增强;反之,若越紧张,则觉性越不明显。不要有任何负担。

觉性的形成与增强是用身心去体会的,不是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告诉自己什么是觉性。那是不牢靠的,证不到名色分开的境界。觉性必须由自己建立,让身体的动作引导你,不必加上任何思考,让觉性自然显现。此时若有妄念,妄念自然消落,不会干扰我们。但是,这并不表示要去堵住妄念,不让妄念生起。运用觉性起观时,要切记自己是个绝对的旁观者:不管现前有任何感受、情绪、妄想,只要永远保持冷眼旁观,这些境界也会自然消失,不再干扰。要知道这个肉体的我,并非真我,而觉性也只是一条道路而已,一条会通向“道”的路。

觉性就像大象的足迹,容得下其他动物的脚印。佛灭前曾说:你们要时常觉照,要有觉性地修行,不能怠惰。

知识是可以传达的,而觉性却必须自己修来。觉性并非外来的,每个人本来就有,修行只是把它开发出来。觉性是万善之母,修任何法门均须具备觉性。

所谓的僧侣并非指肉眼所见的出家相,而是一种心的状态。所谓戒,也不是指戒律而已,而是守戒的人内心是否清净,而唯有觉性可以使心清澈。所谓定,是指在觉性的观照下,一切身心活动清楚分明而不受干扰。所谓慧,是指境界来了,知道来了,境界走了,知道走了。只要内心清净平静,戒定慧自在其中。吾人开发觉性使它强过念头的牵动,那么行为、语言就得到约束,自然不会犯戒。所谓的内心清净,乃是指心的所有活动都知道得很清楚,念头来了,念头是念头,觉性只是旁观者。一个修行者的真正意义,就是知道当下的一切身心活动,旁观当下的一切身心活动,如此而已。功夫日深,

自然会朝解脱之道前进。修行是阶段性的。现在只要方向对了,不必急着求成果,成果会渐次呈现,自己会知道。

四圣谛(苦集灭道)。苦是因为念头之生成而来。在觉性观照下,念头渐减,苦就不能集。而灭苦之道,就是觉性。

念头起时,虽然也在觉性观照之下,但吾人若是尾随念头而去,则表示喜欢这个念头而不自觉,已不是保持在绝对的旁观立场,对觉性增强无益。但是对于一些可以整理出结果的自主性思考,则无碍觉性。但是,此时觉性全照在思考上面,手部的动作练习可以暂停,做了也没意义。

练习时若有外界的声音干扰,不论是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都是受的一种,不必去理会,也不必刻意去不听,只管练习就是。

修行程度越深,情绪起伏的程度就越小,心的品质就越佳。这与出家在家没有关系。只有随时随地保持觉性的人才能不受任何环境干扰。

隆波甘恬开示摘要(二)

觉性强,并不意味具有他心通,但是却能经由观察对方的言行而了解对方,甚至比对方更了解。

觉性的确可以经由这套自然的动作开发出来。任何人只要确信这样的练习是对的,而且内心品质确实得到净化提升,就可以把这套动作传授他人。

六根对六尘,皆可用來开发觉性,念佛也可以。但是念佛很容易因为熟练而流于定,不是在观。倒是敲木鱼或磬是个开发觉性的好方法。

练习这套动作时,不要夹念佛号,念咒或数数目字。

修行就是一门迎接死亡的艺术。这套动作,也可以当作是一项迎接死亡的运动。

这套动中禅,目的就是要悟出佛性。譬如竹笋冒出土面,继续加强练习,会有一天长成竹子。事实上,觉性也就是佛性的功能。能看到笋尖,离竹子长成也不远了。

念佛求往生净土,净土也是心的境界。

语言只是传达的工具,不要拿听来的道理当做真理,而是要用自己的心来开发体悟。信仰有二种,第一种是听到佛的道理就信了;第二种是透过自己的修持,有了经验、体悟而产生的信仰。希望大家要相信自己的修行体验,以己为师,这才是真实的信仰。

开发觉性必须修到连睡眠状态都能保持在观的作用下。现代人知识发达,妄念特别多,更必须开发觉性。

觉性有无之差别,是在于能否从发生事情、生起情绪的当下跳脱出来,不再随情绪而流转,不再受念头牵引。从十二因缘来看,也就是说是否能打断重重束缚而解脱出来。

动中禅只是增强觉性,不妨碍其他法门,所以可以和其他活动一起练习。而此法也不拘泥坐姿,如不善于坐者,均可以其最合适的姿势练习。隆波田的弟子中,也有煮饭工人、棉花工人,彼等均在工作中开悟。

开发觉性时,不要心有所求,一直想要增强觉性,这样会紧张, …… 此处隐藏:151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4926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