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说明书 >

_空心村_形态特征与生成机理分析_以河南省农村为例_李长印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4
导读: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110期)2014(2)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收稿日期:2013- 05-05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110期)2014(2)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收稿日期:2013-

05-05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空心村’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2011B347)。作者简介:李长印(196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与中国近现代史。E-mail :changyin_li@126.com “空心村”形态特征与生成机理分析

———以河南省农村为例

李长印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以河南省农村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空心村”的形态特

征与生成机理:河南省“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大,占地多,主要有同心圆、多核心、扇形、带(条)状等形态,并呈现

出人口与产业结构畸形化、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衰退化、人力资本与技术文化资源流失化等基本特征

;“空心村”的生成机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土地管理制度、自然地理地貌、传统思想文化、城乡二元结

构及其相互作用是决定性因素。“空心村”现象是普遍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因此,治理“空心村”的当务之急是

努力做好宣传、规划、实施、创新、扶持、审批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并尽快改革和完善“空心村”治理的机制与政

策保障体系。

关键词空心村;形态特征;生成机理;治理策略;政策保障

中图分类号:C 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14)02-0095-05“空心村”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生

产生活方式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世界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纵观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演进历程,无不一度经历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生产衰微和村庄聚落空心化的特殊时期。但由于政治与经济、历史

与现实、人文与自然、内部与外部等背景因素的悬殊

差异,东西方国家农村空心化的成因、形态、程度、规

模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总的来看,欧美乃至亚

洲的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通常采取工业化与城市

化同步发展战略,而且注重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

能培训与转移就业安置,注重对村落民居建设的规

划设计与农用土地的保护复垦,并制定和实施严格

的法律法规与奖惩措施。所以这些国家大都没有出

现农村人口城市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即社会转型时

期村落规模无限扩大、空间结构散乱无序、耕地面积

急剧减少的非均衡畸形现象。而中国、印度、巴西等

发展中国家,则分别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与发展模式。虽然彼此有诸多迥异之处,但都曾过于重视以GDP 增速为表征的经济发展水平,片面强调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城乡、工农之

间发展的平衡性,所以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均未审慎地对待和处理农村空心化问题,以至于不是出现以农村流动无业人口为主体的“城市贫民窟”与萧瑟萎靡村落的直接映照,就是出现农村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而村落规模布局依旧零乱扩张的逻辑背反。

比较分析东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空心化的共性与个性,不难发现,农村空心化即“空心村”是人类社会历史迈向现代化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必然在现代化进程中黯然消失。因为这既是城乡工农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化发展规律之使然。为此,本文拟以河南省“空心村”为例,分析河南省“空心村”的形态特征与生成机理,以期为我国“空心村”的治理寻求一定的路径。一、河南省“空心村”的基本状况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相对于其他省(市、自治区)而言,“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大,形态杂。在全省47298个行政村中,村庄闲置土地约16.67万hm 2;另外还大量存在着一户多宅及宅基

地超标准现象,全省此类面积可达23.33万hm 2;两

项合计高达40万hm 2[1]。另据河南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住房建设部门调查反映,几乎所有DOI:10.13300/http://www.77cn.com.cnki.hnwkxb.2014.02.01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10期)

村庄都存在“空心村”,有的空心化率甚至高达30% 40%,成为名副其实的“有宅无房、有房无人”的空心村。这种现象的扩散与蔓延,不仅浪费大量土地资源,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环境卫生,潜伏矛盾纠纷,而且直逼河南土地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786.67万hm2耕地红线,严重危及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粮食安全,严重制约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二、河南省“空心村”的形态和特征

“空心村”是国内存在的普遍现象。宋伟等研究指出,中国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平均在10.15%左右;其中东、中、西部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分别为14.82%、9.11%和7.15%,呈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降低的格局;有3.77%的村庄空心化率超过40.00%,空心化率最高的村庄达到了62.18%[2]。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自然地理地貌不同,村庄原有基础和建筑风格不同,家庭人口规模与生活方式不同,其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就河南省而言,“空心村”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同心圆分布。即以原村庄居住中心为圆点,以一定距离为半径,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农民建房的欲望和能力,在内外有关政策的制约下,村庄平面规模相对均匀地向四周扩展,形成新扩建带包围空化带的环状结构。而且建筑规模、结构式样、空间布局等与农村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从外表看,由内向外越建越新,越建越高,越建越大,越建越阔,犹如树木的年轮由内向外推,一圈更比一圈大。这种形式在村庄规模较大、间距相隔较远的平原地区较为常见。

(2)扇形分布。即村庄受自然地貌、河流水系、交通干道或弧形地物等影响,形成角度大小不等、由新扩建带“环绕”空心带的空间形态。这种形态通常在靠近山脉、陡崖、河流等地出现,具有明显的地理局限性。河南省境内的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桐柏山区、邙山丘陵区以及黄河、淮河、沁河等流域沿岸,多见这种聚落现象。

(3)多核心分布。即村庄空间形态由多个单核型空心村组合而成。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村庄分布稠密且住宅连片地区。由于各村不断向外扩展,便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多核式空心村。甚至村与村之间已经形成相互“楔入”的穿插现象。这在平原农区比较典型。豫北武陟县境内沿黄河大堤北岸的村落布局及居住形态即是如此。同时,这些村庄大都由于历史原因,或南北走向,或东西走向,或者以某一地标为界限,分为居住集中的几个区域。而且在每一区域内又以街巷、沟塘、族际为界限,形成相对紧凑稠密的集居点。

(4)带(条)状分布。即村庄沿某一地标向左右或前后呈畦带式或线条式延伸。这种形态通常在靠山面水的山地丘陵地区或临泽而居的沿河沿湖夹套地区较为常见。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村庄纵向或横向扩建成本高难度大,以至于根本行不通,只能按自然地形分布。豫北的安阳、焦作、济源、新乡等太行山区村落民居大都沿山脉走向或山涧水流方向排列。近年来,随着观光农业和山区旅游事业的兴起及其交通道路的疏通,又出现了沿交通主干道两侧铺开的新态势。

此外,还有矩阵形态、跳跃式形态、不规则形态等。但不论何种形态,都同其对应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土地管理调控、人口政策变动、历史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

尽管“空心村”的结构 …… 此处隐藏:873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_空心村_形态特征与生成机理分析_以河南省农村为例_李长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148474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