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学前教育 >

最新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 图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4
导读: 精品文档 学 情 分 析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单元教学 重难点 2.7~9的乘法口诀比之前的内容更多,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知识,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精品文档 学 情 分 析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单元教学 重难点 2.7~9的乘法口诀比之前的内容更多,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知识,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 2.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 二 年级 上 册 7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单元名称 认识时间 单元序号 7 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单 元 教 材 分 析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通过以前“认识钟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时间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单 元 学 情 分 析 会直观认识钟表。在此基础上,教学生认识时间,使学生知道“1时=60分”,并初步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不会太难。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又是第一次接触几时几分,头脑里没有一定的时间观念,所以帮助学生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并应用到作息时间,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悟时间观念,掌握这一知识点。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单元教学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重难点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二 年级 上 册 8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单元名称 数学广角 单元序号 8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单 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元 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教 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材 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分 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析 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 元 学 情 分 析 1.通过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精品文档

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排列”“组合”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切实体会这两种搭配问题,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掌握这两个知识点。 精品文档 教学重点: 单元教学 重难点 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课时 1-1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目标 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怎么样?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精品文档

二次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用各自的一拃量课桌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备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的长度,体会精品文档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以测量同一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们发现了什么 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长度吗?怎么量?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精品文档 …… 此处隐藏:116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最新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 图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59959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