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心理学概论 - 教师资格证培训 ppt.Convertor(6)
(二)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三)自我修养
个体的自我修养来源于个体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进行推断与判断的过程。
一、社会认知的三要素 (一)认知者
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刺激会作出不同的认知结果。这在于认知者过去的经验、性格和需要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不同。 (二)被认知者
被认知者又叫做认知对象,被认知的外部表情、言语声调、行为表现等都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具体信息。 (三)认知环境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三、印象与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的定义
印象是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作出的主观解释。 (二)印象的特点 间接性 稳固性 综合性
(三)印象形成的模式 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四)印象形成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的解释
印象形成过程的实质是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有关信息的选择与加工。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的三方面信息进行选择:认知对象的自然特征的信息;认知对象的社会特征的信息;对认知对象的心理特征的信息。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主体在选择、获得各种信息的同时,按照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对认知对象的总的印象,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四、社会认知的偏差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个人好恶评价 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内隐的人格理论
五、社会认知的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和概念
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叫做归因。 (二)归因的理论 1. 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人们都相信一个人某种行为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种原因有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也有可能来自于内在的主观因素。他把前一种归因,称为情境归因,后一种归因,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2.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把人的行为的成败归为四类原因:稳定的内在原因如能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如努力;稳定的外在原因如任务的难度;不稳定的外在原因如运气。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能力 努力 外在 任务难度 运气 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在个体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无论是做情境归因,还是做个人倾向归因,往往都先设定一定的参照点。首先是个体会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
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其次,归因的第二个参照点是他人的其他条件。 (三)归因的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
行为者和观察者偏差 防御性归因偏差 第三节 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述 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或称行为倾向)三要素所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系统。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个体态度的形成过程事实上也就是态度的改变过程。
首先,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过程蕴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其次,从动态的具体发展过程来说,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一个从依从到同化到内化的分的阶段过程。
态度转化的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 第四节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它表现为个体之间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心理上的亲疏远近。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关系泛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结成的一切相互关系。社会关系有高层次与低层次之分。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与心理上的距离,这些都是具体人际关系的反映与体现。
具体的社会关系是人际关系的载体,它为人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际关系。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是依靠不同的条件来维系的,人际关系是根据社会个体之间由于彼此之间相互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心理力量与心理距离而维系的,社会关系则是依靠社会规范来维系的。 二、人际吸引 熟悉性和临近性 相似性与互补性 外貌
对等性或互惠性 能力
其他因素,如个人人格特征、双方的默契程度等,都会影响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程度。
三、友谊与爱 (一)友谊 友谊是由兴趣、爱好或者性格相同、相似的人在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彼此关心、相互帮助的感情,是在心理相容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之间强烈而深沉的情绪依恋。友谊最显著特点是不排斥他人。
友谊的发展: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的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 (二)爱情
1.爱情的成分和种类
爱情是比友谊更为强烈的存在于男女双方之间的彼此吸引、彼此仰慕、彼此倚赖的一种感情。
爱情包含亲近、激情和承诺三种基本的成分。爱情具有排他(她)性。 2.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指如果在两人的恋爱过程中,出现外在的干扰力量,恋爱双方的感情和关系反而会得到加强。 四、人际关系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
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 群体凝聚力=各选择者的选择总分之和/(群体总人数?最大选择总分) ?100% 此外,还可以用人际关系图来表示群体内成员关系。 (二)参照测量法
前苏联心理学家是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优于社会测量法的地方在于其测量结果所揭示的不限于好恶方面,而是能够进一步揭示人们在人
格特征、行为方式、意见等方面重视他人的情况,因此通过参照测量法可以发现与了解群体内的权威任务。 (三)社会距离测量法
这种方法由波加杜斯首创,主要用来揭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第五节 利他行为与侵犯性行为 一、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他人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四个特征:以利他为目的、自愿的、不期望报答、利他者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二)利他行为的分类
利他行为可分为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与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此外利他行为还可以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取向的利他行为与纯利他主义取向的利他行为。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者因素:个人的认知、移情、个人品质以及年龄与性别等都会对他的利他行为产生影响;个体个人品质是利他行为产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个体的年龄与性别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利他行为的产生与否。
受利者因素:其本身的特点,包括他的性别、年龄外表等。
情境因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利他者单独一个人在场等因素都会有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 二、侵犯性行为
(一)侵犯性行为的概念
侵犯性行为又称为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行为。 按照侵犯时动机的不同,可分为手段性侵犯行为和目的性侵犯行为。手段性侵犯性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所收益,而并非使受害者遭受痛苦,目的性侵犯行为则完全是以伤害他人,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给他 …… 此处隐藏:322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资格考试]机械振动与噪声学部分答案
- [资格考试]空调工程课后思考题部分整合版
- [资格考试]电信登高模拟试题
- [资格考试]2018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
- [资格考试]坐标转换及方里网的相关问题(椭球体、
- [资格考试]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 [资格考试]广东省2006年高应变考试试题
- [资格考试]LTE学习总结—后台操作-数据配置步骤很
- [资格考试]北京市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和外籍整形外科
- [资格考试]中学生广播稿400字3篇
- [资格考试]CL800双模站点CDMA主分集RSSI差异过大
- [资格考试]泵与泵站考试复习题
- [资格考试]4个万能和弦搞定尤克里里即兴弹唱(入
- [资格考试]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 [资格考试]《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学习心
- [资格考试]标准化第三范式
- [资格考试]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修
- [资格考试]五年级上册品社复习资料(第二单元)
- [资格考试]2.对XX公司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意见建议
- [资格考试]关于市区违法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 二0一五年下半年经营管理目标考核方案
- 2014年春八年级英语下第三次月考
- 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五单元《松
- 2016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
- 多渠道促家长督导家长共育和谐 - 图文
- 2018 - 2019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圆锥曲线
- 竞争比合作更重要( - 辩论准备稿)课
- “案例积淀式”校本研训的实践与探索
- 新闻必须客观vs新闻不必客观一辩稿
- 福师大作业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1-7单元课文翻译及
- 年产13万吨天然气蛋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 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
- 地下车库建筑设计探讨
- 南京大学应用学科教授研究方向汇编
- 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6章 第4节 来
-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 - 以《
- 2019年整理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
- 广西民族大学留学生招生简章越南语版本
- 故宫旧称紫禁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