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说明书 >

筋出槽,骨错缝病机诠释(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5
导读: 至于急性的腰椎小关节紊乱或滑膜嵌顿,骶髂关节错缝,以及关节的半月板突出等损伤,患者每天不少于20例,因骨折脱位后发生的肌腱粘连、肌肉强直和萎缩等\筋出槽”的患者门诊就更多,笔者均以手法为主治疗。 笔者个

至于急性的腰椎小关节紊乱或滑膜嵌顿,骶髂关节错缝,以及关节的半月板突出等损伤,患者每天不少于20例,因骨折脱位后发生的肌腱粘连、肌肉强直和萎缩等\筋出槽”的患者门诊就更多,笔者均以手法为主治疗。

笔者个人的经验认为:\骨错缝、筋出槽\这一学说,不仅是具有中医伤科学的理论特色,而且在临床诊断治疗中运用确有其很高的实用价值,不能忽视,应于继承和推广。

手法治疗中触诊是很重要的法术,如精于此术,经络的瘀阻和体表的病患反映,可全凭手感触摸出来。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根据患者感觉来判断的,这是比较直观一点的诊断方法,它是根据患者对术者在穴位按压的感觉判断其患病的部位和轻重。有一本《穴位按压诊病》的书是专谈穴位压痛诊病的,很有借鉴价值。民间对穴位按压的感觉有种说法“疼轻麻重木难医”很简捷地表述了病的轻重在穴位反映上的感觉。这也许只是一得之言或一家之说,我们的当从实践中进行实证,找出对自己有用且行之有效的东西。

有时会有一种现象,患者有很明显的症状,术者在按压穴位时患者却没有较明显的感觉,这时要找出经穴上的问题就全凭术者手上的触感了。术者手上的触感有时较明显,有时很微妙,微妙之处全凭术者的功底。这种触诊有一定难度,它的诊病依据不是患者的感觉,而是术者的手摸心会。

术者手触能感受知的东西有许多种,我学识有限,不能妄谈太多,且留给大贤大智者,这里只说说筋出槽。

筋出槽与“疼、麻、酸、胀、木”一样,是一种病理在经络穴位上的反映,可能与气血亏虚不能营养经穴有关,其反映的部位不同,出槽的筋的粗细也不同。粗的很容易摸到,而细的有时则细如发丝,很不容易摸到,必须用心体会,其微妙的感觉才会随心应手,此术需长时间的临床体会方可掌握。

正常的筋是松软而伏于肌肉筋槽内的,当筋得不到气血濡养而有病理反映时,其筋会变得紧张疆硬,如绷紧的琴弦样,本来静卧于槽内的筋就离槽而出了。这时你能触摸到,在将其横拨时会应手而滚动,患者在提醒下也能感知弹拨时的响声。而而出槽的筋很细时,术者和患者的感知都是很微妙的。临床上手触知此现象不要因为其不酸、不痛、不胀而忽视,有时它可能正是你的病本所在。

筋出槽的部位找出后就可以用理筋的手法治疗了。我们可以循经横向弹拨,也可用单指或多指轻轻按揉。循经走向做推拿按摩,将疆硬出槽的筋做松做软,筋松软后自然就复位归槽了。很可能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病就好了。

此术难点在触诊时是否能触知有筋出槽,是否能触知其疆硬度和所在部位,而实施手法治疗就简单多了。有些看似很麻烦的疑难杂症,很多情况下可一次治愈。病史长的大多有许多其它因素,尚需一一排除,其愈还需时日。

此术得益一好友亲授,愿慧者明达,同好分享。

颈椎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与探索

手法在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中占具重要的地位。本文以颈椎手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为线索,并结合笔者开展的一些研究,对颈椎手法的生物力学问题及临床应用作一探索,以饷读者。 1、颈椎手法的分类与生物力学特征

关于颈椎手法的分类,根据形态与力度大致可分为整骨手法(如定点旋转手法、侧搬手法)和理筋手法(如揉法、推法、拿法)二大类。临床上一般多以整骨手法作为颈椎病手法的核心步骤。《中国接骨图说》记载了颈椎手法治疗的熊顾法,其母法乃先端提,子法一是牵引兼旋转、二是轻旋、三是牵、旋整理舒筋。 颈椎病的澳式手法主要分五个步骤进行: ① 拔伸牵引 ② 旋转颈椎 ③ 松动棘突 ④ 松动横突 ⑤松动椎间关节。

[1]将脊柱手法主要分成七类: ①非特定的长杠杆手法;

②特定的短杠杆高速脊柱调整手法; ③主动或功能手法; ⑤ 手工牵引; ⑥ 活动手法;

⑦ ⑥软组织按摩; ⑧ 穴位按压手法。

将颈椎手法主要分为旋转、侧搬、揉压等五种手法,并观察到,颈椎按脊疗法时,作用于颈椎的平均力为117N,力的平均持续时间(始→终)为101.71msec。的研究报告了手法作用于颈椎的外负荷(力和力矩),X轴27磅、Y轴29磅、Z轴18磅。

尽管颈椎的手法流派纷呈,其技巧形态、作用力及着力点、线、面不尽相同,然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无论何种流派,哪种单一或复合手法,其效应途径与作用环节主要通过手法时运动-力学的动态变化,以一定量的力学刺激作用(压、张、磨擦、振动、旋转及其复合力),刺激的转换(热与生物电效应、生化效应、生物力学效应)及其时空变化作用于颈椎,并依赖其结构(空间序列)和功能(运动序列)的高度统一,产生颈椎病的防治效应。具体分析,其产生的力不外乎使颈椎发生伸屈、侧屈、旋转或它们的组合变形。认为手法的共同特征在于:给脊柱和它周围组织施加外部负荷以影响脊柱及其周围组织。我们通过颈椎手法的动压力测试显示,旋转手法时颈椎受力4~9kg,平均压强

0.40±0.18N/cm2,屈伸手法2~3kg,平均压强0.19±0.05N/cm2,侧搬手法2~4kg,压强0.21±0.05N/cm2,摇颈手法4~8kg,压强0.37±0.10N/cm2。对照张长江[10]的研究报告,其测得定点旋转复位力为1~9kg范围,其中50%的复位力在2~4kg之间。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其相近。

颈椎半脱位(关节微小移位,颈椎失稳,椎间关节紊乱)是颈椎病的病因病理环节之一,也是施行旋转手法等整骨手法的解剖学、生理学及其生物力学的依据。颈椎半脱位的发生率约占颈椎病患者的1428~20%。手法治疗颈椎病多应用于颈型、神经根型、混合型,其显效率约为60%,总有效率约为90%。

目前,在临床上仍难以定量施行手法操作。对于手法力量的运用,大体上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粗略分成轻、中、重三个等级。过轻达不到治疗效应,过重则易导致副作用甚至医源性损伤。我们在实验中也观察到,与正常颈椎相比较,损伤颈椎在手法后的应变、位移变化明显大于前者,故颈椎退行性改变较重时,手法中应注意施力的轻重缓急。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手法的轻重与其形式、压力大小、运动速度、作用点、作用方向及时间等因素有关。其中力是最主要的因素。如何根据辨病辨证对手法进行定量操作(角度、速度、力度、时间),使其达到有力、持久、深透的效果,尚有待人们深入研究。 2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探讨

2.1手法对颈椎动静力学平衡(内外稳定)的调整作用

以往不少学者基于临床研究认为,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有: ①镇痛止麻,

②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受压, ③松介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 ④缓介肌紧张与痉挛, ⑤消除半脱位。

…… 此处隐藏:96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筋出槽,骨错缝病机诠释(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4915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