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建筑文档 >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大纲(8)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6
导读: 生理适应是指教师能够适应自我生理上的变化,能有效调节因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3.职业适应 职业适应是指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调整职业价值观,主动加强职业素质的提高,增强教育

生理适应是指教师能够适应自我生理上的变化,能有效调节因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3.职业适应

职业适应是指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调整职业价值观,主动加强职业素质的提高,增强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教师职业的规范和要求,成为合格的教师。

4.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是指教师拥有正确的终身学习观念,对继续教育或在职进修充满热情,能够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和职业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自修计划和方式。

(二)社会定向适应性

社会定向适应性指教师在对外在环境的应对和防御等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

1.社会环境适应

社会环境适应是指教师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有比较正确清晰的认识,采取现实的态度,并用积极主动的方式保持与社会的协调一致,包括社会认同感、社会参与性和社会接纳性。

2.人际环境适应

人际环境适应是指教师能够改善人际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对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亲戚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和异性关系的有效应对。

3.应激情境适应

应激情境适应是指教师面对挫折与失败而采取的行为反应、归因和自我调节方式,包括应激反应和应对策略两方面。

4.职业角色适应

教师肩负着代表社会、家长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之责,必须扮演与其职责相符的各种角色。教师能否认同并扮演好这些角色,是其适应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 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对教师职业专业化所要求教师必备的素质内容。

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 (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

界定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心理素质的角度出发,把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作

33

为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从教师职业素质的角度,把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教师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生理、专业和心理因素。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存在如下关系: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教师职业活动既要求有一般的心理素质成分,也要求有特定职业——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成分,这就构成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有别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特殊心理素质结构。从两者的构成结构来看,就像两个相互交叉的圆,其中交叉部分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与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共有的心理素质部分。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

(1)从教师的素质出发,考察教师职业对其从业者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

(2)从对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进行总结出发,归纳出教师职业优秀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一)职业意识 1.教师的职业需要 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 4.教师的职业气质 (二)职业知识和技能 1.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所属学科知识。(2)相关文化知识。(3)实践性知识。

2.教师的技能结构

教师的技能结构包括从事教师职业活动所需的智慧能力和相应的熟练运动技能。 (三)教育能力。

教师专业性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教师的教育能力可以归纳为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 (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 1.稳定性 2.基础性

34

3.综合性 4.发展性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

其主要成分为职业价值观、职业气质和职业道德等;要对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培养,首先要了解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及其与行业要求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体化进程。(2)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制度化。 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 (1)校本培训模式。

(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 (3)入职教育模式

35

第五章 教师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类型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迄今心理学界对自我意识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观点。(1)强调对作为客体的“自我”本身的了解,把自我意识界定为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含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成分。(2)强调认识人我、物我关系是自我意识的根本,把自我意识界定为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重在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特别是社会自我的强调。(3)强调自我意识的能动本质,把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相结合,从而把自我意识界定为人们意识自我以及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通过自身改造,以达到自我实现或完善的过程。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在对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体验基础上,不断调节自身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

从自我意识活动的特点、形式和内容,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与水平、自我认知中的自我概念及其他一些方面人手,可以洞悉自我意识的结构特点,并由此把自我意识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

从意识活动的特点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具体包括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詹姆斯指出了自我的两重性之后,又指出客观的我包括物质的客我、社会的客我和精神的客我三个要素,且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追求等方面。

詹姆斯“客观的我的结构”

物质的客我 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社会的客我 精神的客我 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对自己的智力、性格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位、声望、所有的财与人格特点以及自己产等的认识与评价。 的道德、宗教信仰等36 衣着、风度、家庭、所有物等的认识与评价。 追求自己的身体外表的完美、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由此产生自豪感与自卑感。 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争取得到世人的好感等,由此产生自豪感与自卑感。 的认识与评价。 自我追求 自我体验 追求自己能力及智慧的发展,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追求宗教信仰等,由此产生自豪感与自卑感。 2.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

从意识活动的形式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具体包括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感受与体验、自我监督与控制。

(1)自我认识与评价。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自我评价的内容和自我追求的目标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2)自我感受与体验。这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或积极肯定或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

(3)自我监督与控制。这是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自身特殊的机制而进行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起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身行为的发动、制止、监督和调节等。

3.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

从意识活动的内容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具体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这是 …… 此处隐藏:176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大纲(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3844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