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大纲(6)
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二是依据专业、学科的理论作应用性的研究;三是旨在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探索育人规律,进行教育科学方面的研究。
(三)科研方法和技能
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掌握显得异常重要。就目前来说,所涉及的科研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访问和座谈)、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教育文件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个案法、教育统计法等等,不同的研究所侧重的方法不同。
第四节 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古代的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认为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心态。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实际上是在告诫教师,在工作之余,别忘了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应及时调整修正,并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一)自我认知能力
教师要发展自我,首先要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发现自己的优势、长处,以及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便于更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二)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的能力,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自我教育能力
人类已进入学习化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这种能力的本身就意味着学生要成为自我教育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成为自我教育者。教师要想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他首先就应该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己首先就应该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试想,一个缺乏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又怎么可能教出会自我教育的学生呢?
23
第三章 教师的德育能力
第—节 师德的结构与功能
一、师德概述 (一)师德的概念
师德是教师在一系列的职业活动中,不断内化社会职业期望,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并在职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品德特征与倾向。
(二)师德的特征 1.内容的社会性
师德是对社会职业期望的内化,因此社会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其一,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总是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反映着当下社会的需求。其二,师德内容的社会性也体现在它的历史特点上。
2.表现的统一性
师德是其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系统、重要、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师德的统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德是教师个体师德动机与外部师德行为的统一。二是师德一经形成,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而已体现在教师的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
3.抉择的自觉性
师德是教师自觉地对照社会期望,依照职业规范与准则抉择自己的行为而形成的。首先,师德抉择的自觉性来自于教师的师德认识与师德信念。其次,师德的形成与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师德行为的习惯化。
4.功能的调节性
师德通过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完善其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自身修养。 (三)师德研究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关于师德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缺乏对教师品德的系统理论构建。虽有一些理论研究,但多局限于教师品德的某些部分。第二,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理论探讨的不系统,导致相应的实证研究的不系统。第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现有研究主要为问卷调查法,在品德研究中较有效的方法如情境模拟法几乎鲜有人采用。
24
二、师德的心理结构 (一)师德的心理特征因素
师德是教师依据一定的职业规范,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这些师德心理特征包含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和师德行为四种成分。
1.师德认识
(1)师德观念。师德观念作为了解性认识,主要包括师德表象的获得、师德知识的理解、师德观点的形成、师德信念的确立四个环节。
(2)师德评价。师德评价属于评价性认识,是教师运用师德观点对自己或他人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进行的分析、鉴别和判断。师德评价主要体现在师德方面的是非辨别、善恶判断、美丑鉴别上,因而它对教师的思想行为起裁判、激励与调节作用。同时,师德评价活动还可以巩固和深化师德认识与情感,强化师德意志行为,促进师德观念与信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师德评价水平是一个教师职业品德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师德情感
师德情感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活动中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师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3.师德意志
师德意志,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按照师德规范要求,自觉克服困难,作出行为抉择并坚持到底的心理过程。
4.师德行为
师德行为是教师在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师德意志的支配下,在教育活动中对他人、集体、社会所作出的反应及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师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也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志。
(二)师德的行为动力因素
要判明师德行为的实质和价值,并预见这种行为举止是否经常重复出现,就必须揭示其深层的动因所在。师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主要有师德动机和师德理想两个方面。
1.师德动机
师德动机是指在职业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职业道德行为的直接原因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引起师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师德需要,师德需要与外在条件一起促使师德行为得以产生。
2.师德理想
师德理想是师德动机系统的核心因素。师德理想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所确立的社会职业期望和规范的要求,用以激励自己向往、追求并实现职业品德的目标。
25
三、师德的功能 (一)师德的调控作用
师德的调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师知的调控和对教师行的调控。 1.对教师知的调控 2.对教师行的调控 (二)师德的教育作用 (三)师德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师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师德形成的特点和阶段 (一)师德形成过程的特殊性 1.时间性
师德的形成既有同时性,又有长时性。同时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品德成分中知、情、意、行是同时存在的,但由于其彼此独立,因而在发展上并不拘泥于知、情、意、行的顺序,可以以不同的心理成分作为开端展开,表现出开端上的同时性。长时性是说,教师品德不是通过单纯复习、练习等手段就可快速形成的。
2.反复性
与知识的获得相比,师德形成与发展具有更大的反复性。这是因为师德作为社会价值的反映,总会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1)师德形成要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2)师德要素的多样性及内部矛盾的复杂性。
3.复杂性
师德形成过程的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影响源的复杂与教师职业角色的复杂两个方面。从影响源来说,师德作为教师心理中社会性的一个方面,其形成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无法估量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二)师德形成的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2.角色认同阶段 3.角色内化阶段 4.角色外化阶段 二、影响师德形成的因素
…… 此处隐藏:183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建筑文档]2018年公需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与
- [建筑文档]2013年福建教师招考小学数学历年真题
- [建筑文档]高中信息技术课flash知识点总结 - 图文
- [建筑文档]电工实训 - 图文
- [建筑文档]最高院公告案例分析100篇(民商篇)
- [建筑文档]南开中学高2017级14-15学年(上)期末
- [建筑文档]五粮液集团战略分析
- [建筑文档]鲁教版(2012秋季版)九年级化学 酸碱
- [建筑文档]超星尔雅2017中国哲学概论自整理题库答
- [建筑文档]关于成为海口金盘饮料公司材料独家供货
- [建筑文档]LNG学习资料第一册 基础知识 - 图文
- [建筑文档]四年级品社下册《好大一个家》复习资料
- [建筑文档]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建筑文档]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嵇康
- [建筑文档]坚持追求真爱是理智的行为 正方一辩稿
- [建筑文档]湘西州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存在的
- [建筑文档]园林工程试题库及答案
- [建筑文档]计算机长期没有向WSUS报告状态
- [建筑文档]日语最新流行语
- [建筑文档]B62-016 景观进场交底专题会议
- 2018年中考语文课内外古诗词鉴赏专题复
- 高考试题研究心得体会
- C语言基础题及答案
- 电气控制及PLC习题及答案
- 都昌小学家长学校汇报材料
- GMAT作文模板正确使用方法
- 俄军办坦克大赛:中国99式有望与豹2A6
- 成本会计练习题
- 酒店餐饮业最流行的5S管理方法
- 2014-201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说课、
- 2013年结构化学自测题 有答案版
-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游览解说词(附
- 窗口文明单位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总结
- 2018满分超星尔雅就业课后练习期末答案
- 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
- 苏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 第4章 曲轴模态分析
- 加大查办案件力度的思考
- 武汉CPC导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