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建筑文档 >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大纲(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6
导读: 2.心理内部矛盾是师德发展的动力 3.师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4.师德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二)师德发展的机制 师德的发展除遵循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还需探索其自身的特

2.心理内部矛盾是师德发展的动力 3.师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4.师德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二)师德发展的机制

师德的发展除遵循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还需探索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师德教育工作以如下几点启示。(1)良好的社会知觉的发展是品德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因为教师在对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总是会去解读他人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职业态度知觉,并以此来影响自己的职业角色意识。(2)角色意识是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体品德的桥梁。客观环境、社会知觉和个人特质等因素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角色观念和角色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些角色意识则对教师的职业品德起着重要的定向与激发作用。(3)较之宏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对师德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直接。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管理者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环境氛围,以从外部来促进师德的良性发展。

第三节 教师的教育影响力

一、教师教育影响力的概念

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即是指教师在与他人(主要是指学生)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

这个概念隐含着这样几层意思:(1)从所指对象上来说,教师的教育影响力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2)从使用工具或载体上来说,教师是以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利来对学生施加影响;(3)从影响过程上来说,这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产生的,是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之一;(4)从作用的形式上来说,教师的影响力对学生发展起着感召力、推动力和控制力的作用。

二、教师教育影响力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强制性影响力,强调的是命令与服从。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自然性影响力,强调的是顺从和依赖。 三、教师教育影响力的提高

行为科学的研究指出,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要素,即领导效力=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提高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维护教师的权力性影响力(权力),主要包

28

括:(1)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学生在观念上对教师产生服从感,从而听从教师的教诲;(2)作为社会应给予教师及其职位应有的权力与地位,在当前就是要切实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维护教师权利,为树立教师威信奠定客观基础;(3)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使教师资格成为反映教师知识、能力和阅历的客观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被社会所敬重的职业。

提高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高尚品格可以使学生对其产生敬爱感,是影响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2)教师的丰厚知识可以使学生对其产生信赖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3)教师的高超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其产生敬佩感,是影响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4)教师与学生间的友好情感是增强教师教育影响力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措施。(5)教师的形象、第一印象、情绪与自信心、知识与能力、特长、兴趣爱好、观念以及自身的追求精神等等,都是影响教师教育影响力的因素,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29

第四章 教师的心理素质

第—节 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一)素质的含义

素质是指有机体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将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和行为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和内隐的,并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品质。

(二)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某项专门职业的人自身所必备的基本品质。个体从事的职业不同,所需具备的基本品质也不同。有人把职业素质概括为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五种。

(三)教师素质的含义

当前关于教师素质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如下一些取向。(1)从教师职业对其从业者所需具备的素质要求的角度出发。(2)从个体具备的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素质条件出发。(3)从教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审视教师素质的含义。

二、教师素质构成

(一)当前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 1.三分法

有学者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说法,把教师素质结构划分为“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智能、健康的身心”。

2.四分法

教师素质分为教师的观念结构素质、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教师的身心结构素质。

3.五分法

教师素质结构可以划分为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和策略五种成分。

30

4.三维结构模式

国内有学者提出“三维结构的教师素质理论模式”。具体地,动力维——教师角色形象,由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理想和个性修养三个层面构成;信息维——教师知识结构,由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文化科学知识和一般方法论知识三个层面构成;活动维——教师的能力结构,由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层面构成。

(二)教师素质结构 1.教师的生理素质 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2)教师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文化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3.教师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 一、认知品质

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

(一)敏锐的观察力 (二)准确的记忆力 (三)丰富的想象力 (四)优良的思维品质 (五)善于分配注意力 二、个性品质 (一)成熟的自我意识 1.健全的自我认知 2.积极的自我体验 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师的情感特征 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31

(1)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2)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个性心理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3)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2.教师应有的情操

(1)教师的道德感。(2)教师的理智感。(3)教师的美感。 3.教师的责任感

(1)对社会的责任感。(2)对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师的意志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教师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是教育教学情境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教师的教育力量,取决于教师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果断,态度是否坚决。教师的果断性和坚定性是深谋远虑和当机立断相结合的产物。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教师这种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1)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处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时,能有效地防止消极的激情,抑制无益的冲动,表现出沉着从容的品质;(2)能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地工作,处逆境而志不移,遇挫折而不气馁,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耐心 …… 此处隐藏:154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大纲(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3844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