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 幼儿教育 >

当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0-14
导读: o马俊峰,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变革及其对策[J],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o马俊峰,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变革及其对策[J],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o‘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

o马俊峰,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变革及其对策[J],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o马俊峰,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变革及其对策[J],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o‘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二、社会转型与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

(一)社会转型与价值观转变

社会转型这个概念是研究当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在当前的理

论研究中,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我国学术界有许多界定。总的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①三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既是指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的、结构性的由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变,同时也是社会体制的转变,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变,包括社会形态转变,人民生活的意识形态及人生价值观取向等的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从根本原因上来说是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在

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化,而大学生处在整个社会思想的前沿,是文化的先行者,自然也在第一时间受到社会变革思潮的冲击。“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改革开放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革新,市场观念、经济意识、享受主义等西方的意识观念也必然进入到人们的意识中,进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由此可见,如果要研究价值观念的变化,尤其是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要进行社会环境方面的探讨,进行社会转型发展的探索。任何忽略外部条件的研究都是孤立的,不全面的。

。李培林,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3年第lO期。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1月10日。

(二)20世纪我国三次重大社会转型与大学生价值观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是社

会实践的产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是社会转型反映在大学生思想内的必然结果。“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量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一回当社会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必然随着社会转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显示出其独特的时代特征。从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三次大的转型,第一次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第二次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第三次以新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与逐渐成熟为标志。

1,第一次社会转型在辛亥革命前后

辛亥革命前后,封建清王朝的封闭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破,西方资产阶

级的思想被逐渐引入中国,政治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的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先行者,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并且产生了共振。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剧烈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认同、反叛与革命:一是积极认同,认同、吸收先进思想,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把个人进退和成败皆系于革命之中;二是反叛,革命青年对封建社会的旧的伦理至上的价值观进行了背叛,追求人格的平等和自由,力图把个人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统一,来完成推动社会的革命和社会性质的转变;三是革命的呼唤,革命青年群体主动作为一支整合力量,采取了集体行动,主动出击,到工厂、农村,到大江南北,去传播革命,去唤醒民众,传播自己的革命信念。一@在先进的青年眼中,他们的目标是为了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思想上,他们宣扬改革原来的尊孔尚经,崇儒反法思想,主张民主与科学,追求自由、博爱与平等。在生活方式上,最具有特色的表现为剪长辫子、穿中山装。社会变革的大动荡对整个社会都产生的影响,而当时的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先行者,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产生了共振。第一次社会转型,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转变极其剧烈。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这一时代,大学生及先进青年的价值观变迁,具有启蒙性与革命性的特点。虽然说他们的价值观念可能还不成熟,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

。兰刚,社会转型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迁川,重庆师范学报,2000年第3期。

当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二、社会转型与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但这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觉醒的开始。启蒙总是幼稚的,总是伴随着不完善的,而革命的失败,更是促进了新的民族价值观的进步。

2、第二次社会转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转型的主要特

征就是实现了政权的更替和意识形态的质的飞跃。而伴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社会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倡导和践行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它不仅成为建国以后群众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更是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念,并成为建国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①它强调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以它作为行动的指南。价值取向于为社会主义而读书,为社会主义而劳动而无私奉献。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这次社会转型中,经济上的急于求成以及封建伦理和帝王思想的惯性影响,集体主义的社会总体价值目标产生畸变,青年的个人利益及社会局部利益被忽视,个人眼前利益也被不同程度的忽视,大学生具有依附型人格的较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常常迷失自我,价值观念有较大的混乱。

3、第三次转型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前面所说的两次社会转型,封建王朝的灭亡及新中国的产生,它们都是以政

权更替为前提条件,而第三次社会转型则完全不同。改革开放是经济变革,是经济格局的全面开放。大学生在这一轮社会转型中受到的熏陶和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的加快和更具理性,社会精神文化也在同步,社会关系中的人民,不管从政治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还是从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契合着社会主流思想的转变,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也同步地且更敏锐地反映着这种变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确立和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日益活跃,他们表

现出强烈的求知热以及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探求;同时,受西方各种思潮影 …… 此处隐藏:261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当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ku/3802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