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资格考试 >

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报告(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4
导读: 时,就出现了复杂的情况。作为环境刺激的对方是有主动性的人,也是基于过去经历中的强化事例来做选择的。由于这些强化事例不清楚,交换中就碰到了问题。对方可能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做出反应,除非我们提供足够的回

时,就出现了复杂的情况。作为环境刺激的对方是有主动性的人,也是基于过去经历中的强化事例来做选择的。由于这些强化事例不清楚,交换中就碰到了问题。对方可能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做出反应,除非我们提供足够的回报,但我们有时并不清楚应当提供怎样的回报。

霍曼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主张公平与否得由分配公正律决定。万一出现不公平交换,霍曼斯预言双方都会感到苦恼。描述决策的各项命题对两个人之间的资源交换仍然是适用的,但有必要作一个不同的解释。他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根据过去的历史对眼下的刺激做出反应,但必须用适合对方过去的强化事例的资源来做反应。交换双方是根据他们交换资源的历史而结合在一起的,这一历史又是与各自的自我利益相符的。

2.2、布劳的经济学观点

布劳将霍曼斯的分析扩大和延伸,得出了他自己的交换观。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势》一书(1964)和两篇论文(1964、1968)是研究他的观点的主要素材。布劳虽然不像霍曼斯引起那样多的争议,但他对社会学现象的研究方法还是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 2.2.1、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学者们对布劳的批评少于对霍曼斯的批评。布劳的观点之所以被人接受,原因之一是他认识到发生特性是社会交换的控制因素,并且依靠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操作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

布劳承认,在人际交换中,会出现一些无法用双方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特性,这样他就避免了争议。他并不否认操作心理学的有效性,但也指出:操作心理学无法解释人际交换中的所有现象——不能解释发生特性。人们为了获取回报,有可能达成一些难以用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一致。这些一致甚至可能是出于对未来回报的期望,而不是基于对过去回报的记忆。布劳运用经济学作为其主要理论基础。霍曼斯也谈论经济学,但他首先是从操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相反地,布劳固然承认操作心理学的重要性,却偏向于主要依靠经济学。 2.2.2、经济学的决策

布劳对人们如何决定行为的分析是以人们的期望为基点的。人们对于从一项活动或从某一个人那里获利的潜在可能做出估计,再与其他活动或其他人作一比

10

较,挑选出可望给予最大利益的活动或人。

布劳还描述了三种会影响人们抉择的期望:一般期望、特殊期望、比较期望。一般期望是人们认为能从生活各个方面得到的回报:与工作有关的收入和福利条件、从友人那里获得的感情支持和友情。特殊期望是从他人获得的回报,包括预期他人的行为将符合社会行动准则,以及这一行为将提供的回报与他人相比是多还是少。比较期望包括分析一下从一个关系所获回报中减去维持这一关系的代价,差额是多少;这个差额就是利益。布劳认为,某种关系带来的利益越多,就越有吸引力。这些期望影响着人们获取社会回报的愿望。布劳设想,人们获得了某一水准的回报,就想至少要使这一水准维持下去。而且,布劳还认为,人们获得符合期望的回报,比获得超出期望的回报更令人满意。这一观点在经济学中称为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最后,布劳还提出,某一资源越是稀有或代价越高,就越受到珍视。 2.2.3、变换模式

布劳认识到发生特性对社会交换的重要性,布劳提出交换模式的两个普遍性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社会交换受到人际关系性质的影响,人际关系又随同社会交换而发展。当某人首次向另一人提供回报时,就标志着关系的开始。如果该回报被接受,接受者就已受惠于给予者。反过来说,给予者已承担了一个风险。

第二个观点是:社会环境会影响交换。一个人的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为赢得机会而付出的代价就这样地影响着我们在交换中获取利益的潜在能力。

布劳还指出,公平交换的准则常常因为对违反准则者的制裁而得到强化。一个粗暴违反公平交换的人可能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即便现行交换率没有得到重视。布劳的理论超出了操作心理学的范围,并包容了经济学的一些概念。他的观点固然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对获利的期望,但也承认,由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结构所规定的发生特性同样影响交换。

2.3、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霍曼斯和布劳是社会学家,而蒂博特和凯利的理论起源予社会心理学。他们的理论曾得到更新发展,超越了原先的范围(蒂博特与凯利《群体的社会心理学》1959年;凯利与蒂博特《人际关系》1978年;凯利《个人关系》1979年)。

11

2.3.1、理论基础

蒂博特和凯利的理论建立在对两个概念的认识上:内驱力降低和博弈原理。他们和霍曼斯、布劳同样地认为人们总是寻求强化事例;事实上,他们将这一原则作为他们理论的首要假设:“最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只有得到强化或得到某种方式的回报,才会被重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基本前提”。所谓“得到回报”意思就是人经历了内驱力降低或需要得到了满足,这是与一套被称为“激动理论”的理论相一致的。简言之,这一观点认为,某种内在的动力机制促成了行为。这种内驱力的降低使确定双方的理想与行动的方法涉及研究博弈中的种种选择。

这里应该首先提到两点。第一点,凯利与蒂博特和凯利都明确表示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交换理论,同时也涉及协调之类的问题。对他们理论的探讨只限于交换方面。第二点,依赖说取自他们新近的论著,我把他们先前发表的东西也归于“依赖说”之中。内驱力降低原理往往只描述个人的行为,蒂博特和凯利又提出了第二套原理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换,即博弈原理。

某人A

A1 A2 4 5 B1 4 -5 某人B -5 4 B2 5 -4

图 1 两人混合动机博弈矩阵

有各种各样的博弈可以应用到人际关系中来。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两人混合动机博弈”。图1以矩阵形式显示了这一博弈的结局。A、B两人处于交换关系之中,双方均有两种行为可选择,矩阵中小区的数字分别表示双方所得回报的大小;假若双方均选中其中的一个小矩阵,右上小区的数字即A所得回报,左下小区的数字则为B所得回报。蒂博特和凯利虽然发现运用博弈矩阵来研究人际关系颇为有用,但也认为并非博弈理论的所有假设都能用来说明人际关系。因此,蒂博特和凯利只是用博弈原理作类比来分析社会交换,而并不把它作为能够预测确切行为和结局的模式。 2.3.2、决策

由于蒂博特和凯利是在内驱力降低说的基础上构造理论模式的,所以他们的

12

决策观的基础就是由于满足需要而造成的强化行为。他们指出,某人采取某一行为的概率是内部刺激(感情)与外部刺激(环境力量)的函数,这些刺激都与该行为以及以前采取该行为而得到的强化事例有关。因此,采取的行为应该是能取得最大限度结果的。

蒂博特和凯利的理论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倒不是对行为的预测,而是对人们如何评估人际关系的分析。对关系的评估涉及到将这一关系带来的后果与两项标准分别作比较。这两项标准是:比较水准与替代比较水准。比较水准指的是某人觉得从某一关系应该获取的回报大小及要付出的代价的高低;替代比较水准指的则是某人愿意从某一关系中获取的最低水平的回报大小。 …… 此处隐藏:287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报告(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1185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