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说明书 >

传媒心里学复习重点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1-12
导读: 传媒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1.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

传媒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1.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从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3.在个体受刺激与行为反射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这个中介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银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4.自我效能: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影响人们对任务的选择、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及努力程度。

个体的效能信念主要收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行为的成败经验、通过观察榜样而得到的替代性体验、社会说服以及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5.强化理论

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 正强化: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 负强化:去掉领学习者讨厌的刺激物。 强化列联由三个变量组成:辨别刺激、行为或反应、强化刺激。

6.观察学习

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

第三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1.潜意识论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论

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伊底(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自我:是伊底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本质上依附于伊底。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潜意识论和人格论的关联

3.人格发展

A.口唇期(0—1岁) D.潜伏期(5—12岁)

B.肛门期(1—3岁) E.生殖期(12—20岁)

C.性器期(3—5岁)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A.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B.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C.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D.学龄期(5—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E.青春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F.成年早期(20—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G.成年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的冲突。

H.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感的冲突。

第四章 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1.认知心理学

广义:指以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心理学流派和理论。

狭义: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2.知觉的组成原则

A.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E.好图形原则。

B.接近或邻近原则。 F.共方向原则(共同命运原则)。

C.相似原则。 G.简单原则。

D.封闭原则(闭合原则)。 H.连续原则。

3.学习理论

顿悟: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

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强调两者以意识为中介。

特点:A.对整体情境具有依赖性;B.具有突发性;C.质变的产生有时需要前期尝试错误;

D.可以迁移。

4.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同化:指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

6.顺应:是改变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以容纳新刺激的过程。

7.平衡:平衡时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平衡时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平衡是动态的。

8.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B.前运算阶段(2—7岁) D.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和刻板性。

第五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1.动机理论

需要的性质决定着动机的性质,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动机的强度,但需要与动机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一种或几种成为行为的主要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阶

第八章 传者心理

1.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主题,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动者,

也是传播内容的源头。传播者有职业传播者和普通传播者之分。

2.控制:描述的是传播者在传播中的双重状态,就是传播者操纵传播同时又受到操纵。一方面传播者对信息流通可以进行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即“施控”;另一方面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即“受控”。

3.新闻价值 4.信息来源

5.利润来源 6.政府 7.受众

8.“伪事件”:为了某种意图,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本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事情,经过巧妙安排而弄成轰动性的大事件,吸引媒体对此加以报道,从而转移媒体和公众对其他事件的注意。

第九章 记者心理

1.印象整饰: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在新闻采访中,印象整饰体现在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是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心理距离,使记者顺利实现采访的目的。

记者印象整饰的常用策略:

A.接近吸引。 B.情感吸引。

2.采访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A.观察中的偏差。 B.注重个案,忽略统计信息。 C.带着偏见的观察或寻找。

3.写作中的几种思维方式

A.逆向思维。 B.发散思维和统摄思维。 C.克服“惰性心理”。

发散思维: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周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

统摄思维: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记者将通过发散思维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几种、分析、归纳、整理,以求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4.写作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A.指认不当。 B.写作中的偏见。 C.陈述的无意识投射。

第十章 编辑心理

1.编辑: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为满足受众需要,使用独特的符号系统,对他人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组织、编选、加工整理等创造性的优化处理,使其构成整体的、有序的出版物化形态的专业人员。

2.编辑的职业特征

A.编辑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B.编辑活动是围绕他人的劳动成果展开的。

C.编辑活动是大众传播的中间环节,是联系精神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D.编辑活动离不开符号系统,要熟练运用这些符号系统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 E.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传播活动。

3.期望心理:是编辑的一种欲求心理,指编辑期待 …… 此处隐藏:228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传媒心里学复习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148459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