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 初中教育 >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21
导读: 31真理观的语用化走向 作为主流的传统“真理符合论”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义分析方法的真理观念,即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把不是说成是,或者把是说成不是,即为假;把是说成是,把不是说成不是,即为 ③这种符合论,认为真理

31真理观的语用化走向

作为主流的传统“真理符合论”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义分析方法的真理观念,即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把不是说成是,或者把是说成不是,即为假;把是说成是,把不是说成不是,即为

③这种符合论,认为真理是对实在的某种符合或表述,语言和实在、命题和现实具有同构真”。

性,“世界包含着事实,即我们可以选择出所思考的东西。而且……也存在着信仰,它具有对事

①郭贵春:《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304页。

②R.Schlagel,ContextualRealism:ameta2physicalframeworkformodernscience,ParagonHousePublishers.New

York,1986,p.xx.

③转引自N.Argelis&F.Peonidis(ed.),Aristotleonlogic,languageandscience.SakkoulasPublications,1998,

p.8。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PDF

①实的指称,并通过指称而或真或假。”

与此相反,实用主义则力主将真的信念与人的行为关联起来,并由此把关注的焦点投置于真理的效果上。尽管他们并未真正地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思索走向生活实践形式的真理,但他们却直觉地把真理问题定位于语用的层面上。因为把真理归结为一种效用,就不可避免地要引入语用的因素,而语用则渗透了人的价值取向。一旦在真理与人的价值取向之间搭起了由此及彼的桥梁,那么,真理的语用性就会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真理符合论中所缺失的语用因素,在实用主义理论中获得了弥补,因为“语义”所诉诸的主要是指涉,而“语用”则主要诉诸语境和行为。所以,当符号或符号系统的意义与使用者相关时,真理便具有了走向语用层面的合理通道。

这种语用化的真理观突破了传统静态地指示相关语词关系的狭隘层面,引入了整体论观念,将语形、语义和语用的因素内在地结合起来,并进而突出强调了主体意向性的地位。其特征在于:(1)语用语境构成了本体论性的实在基底。语言不再是一种反映或表达思想的媒介,而是思想本身,是确定的客观实体;而真理又是语言实体的特性或句子的属性。这便使得语用语境能够在“观念世界”和“对象世界”的两极对立中,寻找到自己的合理存在地位,摒弃导致真理符合的途径并使其载体脱离与外在世界的僵化关联。(2)语用语境构成了公共实践的具体形式。在语用学视角上把真理“语境化”,使得语用对话真正地建构在牢固的公共生活实践之上。它所展示的作为人类对话要素结构的特性,内在地规定了对话的公共性、实践性和历史趋向性,使得人类思想的各种信念、欲望、语句态度、对象都被“语境化”了,是根据语境关联的整体性、公共实践的具体性、对话要素的结构性,而不是严格的逻辑推演来进行哲学的对话。(3)语用语境成为展示价值趋向的认知方式。语用对话中主体的意向性,不仅具有语义的性质,规定着用于表征符号、语词和命题中所蕴涵对象的指向,而且仍然是语用的,只有在当下的、符号使用和语词指称的情景下,它才具有着完全的现实意义。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相关的语形结构及其表达来说,心理意向在本质上构成了语义和语用的统一。(4)语用语境满足了整体论的方法论要求。语用整体论强调符号、思想与语境的相关性和感受性,本质上就在于把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及其内在意义看作是整体思维中的结合物。因此,只有在动态的语境中才能展示真理的存在,现实地关注的只能是“语境化”了的真理,那种绝对抽象的形而上学真理只能被“悬置”一旁。

41心理意向的语用化重建

传统对心理意向性的探索以语言分析为基础,对表示心理现象的语词和概念给予普遍而优先的关注,试图通过对意向性概念本身的地位、本质、作用进行完整而系统的分析,来展示意向性与其对象、意向性与语句、意向性与语言之间的清晰图景。这是一种试图从语义分析方法解决意向性问题的尝试。

但是,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现象,因而“在语言基础上的意向性的形式必然是一种社

②它不仅内在地具有其本身的功能、结构和逻辑形式,而且也必然受制于其所处的会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的、科学的和心理的氛围。“语用学转向”要求对意向性的研究决不能仅限于语义层面,而必须把它当作是在人类进化当中,充溢社会文化特征的语言心理现象,即它必须外展于语言使用的界域中。这样一种语用化的要求为命题态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主体意向

①BertrandRussell,Logicandknowledge.London:UnwinHymanLtd,1956,p.182.

②J.Searle,Intentionality: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i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p.viii.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PDF

的完成,绝不仅仅在于某种心理状态或态度的形成,更为重要的在于由此而引起的特定言语行为的发生和完成。存在一个主体意向,即存在某种心理状态或心理事件,意味着必定具有付诸相关行为的趋势。而在人类行为从语义的理解走向语用的解释过程中,又必然内在地蕴涵着形成主体命题态度之个体的、心理的、规范的和社会的背景,从而体现为不同心理意向的趋向性。因而,对本文的解读已不是单纯语义分析所能把握,必须诉诸于心理意向分析。事实上,言语的意向性作为心理意向性的一种特殊情况,使得我们能够用意向性观念来分析意义、指称等观念。

由此不难看出,一旦将意向性问题的研究奠基于命题态度并诉诸于主体的言语行为,意向性理论就会在语用的整合中生成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在语用学视角下重新建构意向性理论的中介点和生长点,其本质要义在于,把意向性的研究构建成为一种基于语境的理论,使得人类的命题态度通过语境行为自然表达出来,在对心理符号、图像和语言的变换、重组中,揭示出语言使用的必然性和对信息处理的心理意向性之间的一致性,从而在具有本体论性的层面上对语言的意向结构进行深层探索,最终将心理意向性构建于实在的基底上。

面向语用而生长的意向性研究,适应了“实在论要求意向性”的趋势。既然具有意向特性的、作为心理表征对象的命题态度是实在地存在着的,那么,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心理意向和与其相关的对象特性之间构建由此达彼的桥梁,从而可以在“意向实在”的基点上拓展实在论的界域。正是命题态度的实在特性,使得能够将意向自然化,为深入地进行“意向实在”的研究提供自然的逻辑前提和本体论性的必要基础。

通过对科学解释、指称理论、真理观念和意向性在语用学转向的冲击下所发生的理论变换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一种理论范式转换。

概括起来讲,这样一种哲学范式的转变具有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哲学意义。

其一,从哲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上讲,“语用学转向”是对“语言学转向”的继承和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是一个“语言学对哲学进行改造”的世纪,语言学的烙印普遍存在于哲学的各个领域当中。语言本身所独具的“媒介”和“实在”的双面特征,使语言分析能够在对象世界和心理意识之间建构起直接的桥梁,既消除了“形而上学”的空洞思辨和烦琐的哲学病,又为哲学走向语言、知识和科学形成的人类生活实践语境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对此,哈贝马斯深有感触地讲到,“使我们从自然中脱离出来的东西就是我们按其本质能够认识的唯一事实:语言。随着语言结构[的形成],我们进入了独立判断。随着第一个语句[的形成],一种普遍的和非强制的共识的意向明确地说了出来。独立判断是我们在哲学传统的意义上

①因此,无论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能掌握的唯一理念。”,还是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

学”和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本质上都 …… 此处隐藏:361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ku/468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