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 初中教育 >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21
导读: ① ② ③ ④J.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20—121页。魏敦友:《释义与批判: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述评》,《江汉论坛》1995年第7期,第27页。陈学明:《哈贝马斯的“

④J.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20—121页。魏敦友:《释义与批判: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述评》,《江汉论坛》1995年第7期,第27页。陈学明:《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410页。曾庆豹:《哈贝马斯》,《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社会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66

页。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PDF

用思维”或“语用分析方法”在两种传统中表现出相当不同的功效、主题和路向,大陆传统研究语用学是为了寻求“知识基础”,或者说是为了寻求知识奠基的策略,是一种“元谈论”,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问题,所以特别地关注于语言使用的主体间性和理解这两个重要特征。

而英美传统研究语用学的目的是为了制定“话语规则”,解决的是当下情景中交流的顺畅问题,是一种“对象谈论”,因此,通过对语言的句式、语气、效果等的分析来区别句子和言语行为的类型,更多强调的是讲话者的意向性、语言效力以及具体的言语行为问题,为了交流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最终是为交流的目标明确,朝向对话者共同关心的方向而提出合作原则以及基本的对话准则。

可以说,这两种哲学传统分别从不同的路径、风格和意义上,具体实践和扩展了语用思维在当代哲学中的形式和影响,为语用思维与哲学反思的结合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

三、语用分析方法的扩展

随着语用学转向的发展、语用思维的整体扩张以及语用分析方法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在20世纪后半期,语形、语义和语用分析这三大语言哲学分析方法,已经作为一种横断研究的方

①语形学以句法形式为取向,形法论逐渐地渗透和扩张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诸多研究领域中。

成逻辑—语形分析,语义学以言说对象为取向,形成本体论—语义分析,语用学以语言使用者为取向,形成认识论—语用分析。它们的整体扩张和应用使得哲学的提问方式发生了改变,求解问题的方式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改变,把语用学和哲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语用学的思维,以及语形、语义和语用整合分析的方法来对传统哲学难题进行新的求解,正是语用学转向带给哲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11科学解释模型的语用化发展

在科学哲学核心问题之一的科学解释的求解中,亨佩尔和奥本海默提出的“演绎—规律”模型(DN),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支配着整个科学解释的研究方向。这一模型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特征:其一,根据“成为解释的东西最终就是所期望的”这一原则来组织材料,并借助于解释项和被解释项间内在的演绎推理来进行;其二,通过成真的必然概括来包摄被解释项,使该联结成为可能;其三,解释论证和预测论证的结构同一。由此,对一个事实进行的解释就还原为陈述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只要满足了解释的相关性和可检验性要求,并且前提全部为真的话,便是一个真正的科学解释,而语用方面则不必考虑。

尽管D2N模型符合了我们关于解释的许多直觉,但在其中包含着亨佩尔所不能克服的基本逻辑困难。D2N模型的核心观念是“解释要求科学规律”,事实只有被包摄于规律之下时才能获得解释。同时,形式化的D2N模型引入了标准的一阶逻辑演算,所有个体均被量化,普遍性通过量词来表征,故对特定事件的解释完全是在语义分析中给出的。这样一来,尽管科学解释有了规范化的基础,但是,当运用这一模型对科学事实进行解释时,出现了与D2N模型对必然规律的不可或缺性以及解释和预测间的对称性这两大基本主张相悖的反例。

基于D2N模型所遭遇的种种反例,出现了一系列的替代性模型。包括(1)亨佩尔后来提出的“演绎—统计”模型(DS)和“归纳—统计”模型(IS)两种统计解释的模型。将统计分析引

①参见郭贵春《语用分析方法的意义》,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5期,第70页。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PDF

入科学解释,由对普遍规则的说明转向了对特殊事实和个案的说明,从统计解释的规律性和相对性的结合上,论证科学解释模型建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萨尔蒙提出的“统计相关模型”(SR)。认为“统计的相关性在这里是必要的概念,它可望用统计上相关的而非统计上不相关的

①因此要在形式上确保指称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概率,在统计相关方式缩小指称类”。

意义上表征实在。(3)费茨尔提出的“因果相关模型”(CR)。认为“解释知识就是关于因果机制的知识”,“解释知识就是把模型向度注入描述和预测的知识。它是关于什么是必然的和什么是

②因此,解释不是论证,而是指出和辨别现象出现的原因,通过揭示被解释项如可能的知识。”

何适应世界的因果构造,来获得解释值。(4)非因果解释,包括一致性解释和统一性解释形式。一致性解释的关键点在于,消除偶然性出现的同时将逻辑必然性转化为一种自然律的必然性,两个偶然事件具有相同属性,是因为它们事实上并不是两个事件,而是同一个事件。统一性解释认为“科学解释的本质是……通过对那些作为最终的或所予的东西来接受的大量独立现象进

③行归纳,来增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应当说,这些替代性解决方案都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解释有所发展,但由于驱动科学解释之兴趣的多样性,并不存在对D2N模型的一种成功的、广泛的和直接的替代物。并且,不可能有一种客观而不依赖于解释所实际被给予的特定情景的解释,任何成功的解释必须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真正的解释存在于科学发展的动态语境中。

在此方面,范 弗拉森解释的语用分析代表了对解释最复杂和完全的语用处理。他认识到,“科学解释不是(纯粹的)科学,而是科学的应用。它是满足我们特定愿望的一种科学使用;这

④从这一基本信念出发,种愿望在特定的相互关联中不尽相同,但它们总是描述信息的愿望。”

范 弗拉森在构造经验主义的立场上,通过语用分析给出了自己对传统科学解释难题的求解途径。这种解释的语用论模型的特点在于:(1)解释就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的“为什么问题”用符号表示为:Q=(PK,X,R),即“‘为什么问题’Q是一个有序的三元组<PK,X,R>,这里的PK是问题的主题,X是由包括了主题的集合{P1,…PK,…}所

⑤这样,局限于理论的语义学特性并束缚于理论与事实的双组成的对照类,R是相关性关系”。

边关系的传统科学解释模型,就为理论、事实和语境三者间的多边关系所替代。(2)这种“回答问题的解释模型”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解释模型要求有需要解决或回答的问题,即“为什么问题”;其二,科学解释是对问题的回答;其三,科学解释需要在问题的回答中做出更恰当选择,即科学模型总是具有一个伴生的评价系统。

可以看到,这种基于语用分析的科学模型,其核心是语境,它根据做出解释的解释者来阐明事实,要求按照适当语境的指导,从而在听者中把理解解释者的意向以及解释行为置于核心位置。这样一种反逻辑主义的思维,反对解释独立于语境,以及所有好的科学解释能满足逻辑条件的单一集合,而认为解释依赖于主体,由于解释语境的差异,不同解释主体形成不同的提问方式,因而形成特定的回答方式,特定的解释形式。这种语用学的分析转换了人们的思维视角,超越了逻辑经验主义“所有解释都是惟一地运用语形和语义分析”的教条,使科学解释范式发生了从静态科学逻辑向动态科学语用学的转变。

⑤W.Salmon,StatisticalExplanationandStatisticalRelevance.PittsburghPress,1971,p.42.P …… 此处隐藏:352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ku/468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