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 幼儿教育 >

2017_2018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1
导读: 第一节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先思考—————— “十”字架的沉重 思考探究:(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破坏。 (2)这种问题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 提示:这

第一节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先思考——————

“十”字架的沉重

思考探究:(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破坏。

(2)这种问题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

提示:这样造成的后果主要有:①生态失调;②环境恶化;③导致洪水频发;④水土流失加剧;⑤土地沙化;⑥河道淤塞;⑦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1

2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四个角度

1.分布区域

每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因而首先要明确分布的区域。

2.形成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基础,如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湿地等问题都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漠化往往发生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

(2)目前,人为原因是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人为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上。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危害

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环境自身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例如,森林的破坏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4.解决措施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例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3)借鉴经验确定措施:

借鉴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经验确定本区域的发展措施。例如,参照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分别提出某些

荒漠化、水土流失区、湿地等发展措施。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2.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泥沙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1.B 2.D 第1题,人类对湿地破坏后,使其气温的年较差变大,使该区域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大。结合图中四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即可。第2题,三江湿地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造成的。

3.(全国卷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教材问题提示]

P41思考提示 1.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3

4 2.世界人口的增长加速了物种灭绝。

P44思考提示:1.云梦平原水面面积大幅减少。

2.由于湖泊的快速淤积和围垦,使云梦平原水面大为减少。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漫画“长江、黄河的对话”

思考探究: (1)漫画反映的是长江流域出现的哪类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水土流失。

(2)引起该问题出现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提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植被破坏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西北地区主要为土地荒漠化。

2.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地区主要为次生盐渍化。

3.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以及西南山区主要为水土流失。

4.东北山区与西南横断山地主要为森林破坏。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5

1.(海南高考)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下图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中,材料说了近30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而图中反映了近30年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而地下水埋深不断变大(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少,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因而近30年过量使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导致本区水环境急剧恶化,地表植被因可用水资源大幅减少而死亡,地表植被破坏固沙能力大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可以看出,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因而要解决本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缺水问题主要是两大方面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主要是增加可用水资源,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开源方面可以考虑跨流域调水,其他方面不太合适(水资源总量少,修水库影响不大;海水资源没有;空气干燥,水汽少,几乎无法人工降水;地下水已过度开采,目前应尽量减少地下水的使用,使其逐步恢复),所以重点放在节约用水方面。工农业生产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量小的产业;个人生活上改变生活习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答案: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此处隐藏:90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2017_2018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ku/3799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