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政务民生 >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9)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5
导读: ①干燥枯涩的症状: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至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至龟裂,鼻干目涩少泪,大便燥结,小便短黄等。 ②虚热内生的症状:如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甚至光红无苔,脉细数等。 以肺燥为

①干燥枯涩的症状: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至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至龟裂,鼻干目涩少泪,大便燥结,小便短黄等。

②虚热内生的症状:如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甚至光红无苔,脉细数等。 以肺燥为主的,突出地表现在肺燥失润、清肃失职的症状,如干咳,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甚至燥伤肺络而见咯血。以胃燥为主的,突出地表现在胃失濡润,受纳、腐熟功能失常,胃气失于和降、甚至上逆的症状,如胃脘隐痛、嘈杂,知饥但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舌光红无苔等。以肠燥为主的,突出地表现在肠道失润、传导不利的症状,如大便干结等。 5.火热内生 (1)概念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类型 ①实火的病机

a.阳气过盛化火(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即人体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实性亢奋。 b.邪郁化火:一是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导致气机郁滞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等,导致气机郁滞而化热化火。

c.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之火”):即由于情志刺激,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而化热化火。

②虚火的病机 即“阴虚火旺”:指阴气亏虚,导致阳气相对亢盛,虚热虚火内生。

第二节 疾病的传变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预防与养生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古代医家称之为“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养生的概念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之意,是为了实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1.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2.措施

(1)养生以增强正气 ①顺应自然 ②养性调神 ③护肾保精 ④体魄锻炼 ⑤调摄饮食

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①避其邪气 ②药物预防 (二)既病防变 1.概念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2.措施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①阻截病传途径 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 治则 概说

(一)治则的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治法的概念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

(三)治则和治法的区别与联系

(四)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1.治病求本的概念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 2.治病求本的“本”的涵义 治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病因病机。因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 (五)治则的基本内容

包括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和三因制宜等。 一、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1.概念

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 2.适用病证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3.主要内容

(1)寒者热之(即以热药治寒证):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2)热者寒之(即以寒药治热证):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3)虚则补之(即以补益药治虚证):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治疗。 (4)实则泻之(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治疗。 (二)反治

1.概念

反治(又称“从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2.适用病证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 3.主要内容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举例)。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因实邪内阻而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三)正治与反治的异同 二、治标与治本

(一)中医学中标与本的概念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二)治标与治本治则的临床应用 1.缓则治本

即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2.急则治标

(1)主要是指标病急重,应当先治、急治其标病。出现“标急”的情况,主要有二:①在疾病过程中出现急重、甚或危重症状(如高热、剧烈呕吐、剧烈疼痛、大出血、尿闭、抽搐、昏迷、虚脱等);②卒病而病情非常严重时(举例)。

(2)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标病虽不危及,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 3.标本兼治

即指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当标本同时治疗。标本兼治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①标本并重俱急的病证。②标本均不太急的病证,为了提高疗效,也常标本兼治。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1.扶正: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2.祛邪:是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的一种治疗原则。 (二)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 (三)扶正祛邪的运用 1.运用原则

(1)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

(2)把握先后主次:即对虚实错杂证,应根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来决定扶正祛邪运用的先后与主次;

(3)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具体运用方式 (1)单独运用

①单用扶正:适用于虚证(包括真虚假实证)。具体运用时,应分清虚证的病位和病性(即

分清虚证所在的脏腑经络等部位及其精气血津液阴阳中的何种虚衰),以便有针对性地治疗;还应掌握用药的峻缓量度(虚证一般宜缓补、平补,少用峻补,以免造成“虚不受补”的情况)。

②单用祛邪:适用于实证(包括真实假虚证)。具体运用时,应辨清病邪的性质、强弱、所在病位,而采用相应的治法;还应注意中病即止,以免用药太过而伤正。 (2)同时运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不能单用扶正或单用祛邪的病证。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正虚和邪实主次的不同,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

①扶正为主,兼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即虚中夹实证)。举例。 ②祛邪为主 …… 此处隐藏:263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4687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