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课堂跟踪练习题6
第一章 第四节
1.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 ) A.对地质构造的研究 B.对地震波的研究 C.对地热能的研究 D.对地质灾害的研究 答案:B
2.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 ) A.不会感觉到地震 B.会感到先颠簸后摇晃 C.会感到先摇晃后颠簸 D.会感到上下颠簸 答案:D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分别是( ) A.氮和铝 B.氧和硅 C.硅和铝 D.氧和铝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D
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地核之间
解析:根据波的传播图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C
5.下列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解析:自地面向上,大气层可以延伸到数千千米的高空。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2000~3000 km的高空,大气的密度与星际空间的密度相似,这个高度可以看作是大气圈的上界。
答案:A
6.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水圈内的各种水体中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海洋水 B.陆地水 C.液态水 D.生物水
解析: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臵和形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答案:B
7.生物圈是指( )
A.被生命强烈改造了的地球表面
B.在太阳系中,有别于其他行星的唯一特殊圈层 C.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指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
解析: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是其核心部分。地球区别于其他行星的条件不仅有生物圈还有水圈。
答案:C
8.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地壳 B.下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解析: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C
9.有关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由大陆和海洋组成
B.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千米 C.地壳的厚度是不均的
D.地壳的物质结构与上地幔很相似
解析:地壳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是地表至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部分,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壳的物质结构与上地幔顶部很相似,因此A、B、D三项均为错误答案。
答案:C
10.地球内部各圈层中,地幔层的特点是( ) A.平均厚度60~70千米
B.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C.平均每深100米,地温增高3°C D.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解析: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起来叫做岩石圈,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答案:D
读下图,回答11~13题。
1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答案:C
1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
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 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
解析: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答案:A
13.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答案:D
14.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某一部分,请写出各自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F、G分别是地球表层部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E为__________面,此面深度在不同地区有何不同?地震波在通过此面时有何特点?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的理解程度。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岩石圈除了包括地壳外,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处在上地幔上部。地壳厚度不均,陆地较厚,海洋较薄。因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上下物质成分有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改变。
答案:(1)地壳 上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 (2)大洋 大陆
(3)莫霍 在大陆部分较深,最深处可达70千米,在大洋处较浅,最浅处不足5千米,陆地部分平均深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深6千米。特点:在此界面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成分有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损失严重,上海、宁夏、云南、重庆等10多个省区市均有震感。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介绍,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
材料二 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震时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震动波叫地震波。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距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称为震中距离。深度在0~60千米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小震叫前震;主震发生后的小震叫余震。
1.有关此次汶川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地震发生是由于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发生地震时,离该地较远的山东测得震级为3级
C.此次地震上海等10多个省区市均有震感是由于这是一次浅源地震 D.此次地震汶川到震中的距离是60 km
解析:此次地震发生地区属于大陆内部的地震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有若干个。
答案:C
2.关于此次地震的震源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在地壳内 B.是地幔内产生的 C.一定在下地幔处 D.发生在岩石圈内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浅源地震是深度在0~60千米的地震,结合各圈层的厚度,判断发生在岩石圈内。
答案:D
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石油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通过时波速也迅速下降。①图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所以是正确的。
答案:A
2006年11月1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时间与温室气体变化 …… 此处隐藏:337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政务民生]2013年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七)
- [政务民生]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释义20
- [政务民生]关于印发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
- [政务民生]1、隧道洞身开挖支护施工技术交底书
- [政务民生]2015年山东省17地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
- [政务民生]2-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评审流程图
- [政务民生]2018版中国清分机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策
- [政务民生]新课改高中政治探究
- [政务民生]2018-2024年中国新型组合房屋行业投资
- [政务民生]2015年上海市春季高考数学模拟试卷五
- [政务民生]灌砂法及环刀法测压实度(带计算过程)
- [政务民生]运筹学实验2求解非线性规划
- [政务民生]劝学、逍遥游默写(教师卷)
- [政务民生]《运筹学》 - 期末考试 - 试卷A - 答案
- [政务民生]八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6 Hobbies测试
- [政务民生]2019年宪法知识竞赛试题库100题(含答
- [政务民生]自动化英文文献翻译
- [政务民生]公文格式实施细则
- [政务民生]高一地理上册课堂跟踪练习题6
- [政务民生]会计继续教育习题及答案
- 第三章 无约束最优化方法
- 泛读教程第三册答案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幂的运算复习题
-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策略_以社会
- 钢结构行业产业链及竞争分析研究
- 新型热塑性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的研究
- 中国旅游地理B卷试题及答案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
- 俞氏国际后勤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办法
- GB7258-2017新标准考试题含答案
- 小学生汉字听写比赛活动方案
- 1.3《平抛运动》学案 教科版必修2
- 2011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
- 考虑水力条件变化的城市给水管网可靠性
- 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开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 ITT内部培训资料-FI端吸泵的介绍
- 文明守纪,从我做起学生发言稿
- 初中读《聊斋志异》心得体会8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