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政务民生 >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5
导读: 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 卫气 (1)基本含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b.温养

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 卫气

(1)基本含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b.温养全身;c.调控腠理。 5. 营气与卫气的区别及联系 (1)区别

①营气性质精纯;卫气性质慓疾滑利。②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③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④营气属阴,卫气属阳。 (2)联系

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营卫失和,就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第3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血的运行

(二)相关脏腑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

第4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四、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

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 神

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二、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生理体现:气盛则血充。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 2.气能行血

(1)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2)生理体现: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3)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 3.气能摄血

(1)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2)生理体现:气旺则血统。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

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生理体现:血足则气旺。 (3)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 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

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1.含义: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3.病理表现:津血互损。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 (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精与气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的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

第三章 藏象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一)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 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 (二)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共同生理特点 1 …… 此处隐藏:294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4687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