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政务民生 >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5
导读: (3)元?王履提出了发病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和邪留的部位等均有关。 第1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在于正邪相搏。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

(3)元?王履提出了发病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和邪留的部位等均有关。

第1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在于正邪相搏。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简称为“正”),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正气可以分成阴气和阳气两部分。 2.正气的防御作用 (1)抵御外邪的入侵 (2)祛除病邪 (3)修复调节能力

(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正虚感邪而发病 (2)正虚生“邪”而发病

(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的基本概念 邪气(也称为“病气”、“病邪”、“病原”等,简称为“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素问·八正神明论》将邪气分为“虚邪”与“正邪”;《灵枢·刺节真邪》又将邪气分称为“虚风”和“正风”。 2.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3)改变体质类型 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3)影响病情与病位

(4)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2.决定证候类型

发病后,其证候类型、病变性质、病情轻重与正邪都有关。 另外,疾病与病邪所中的部位有关。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影响发病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可归纳为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和精神状态三个方面。 (一)环境与发病 1.气候因素 2.地域因素

3.生活、工作环境 4.社会环境

(二)体质与发病 1.决定发病倾向

2.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 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此外,遗传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

第二节 发病类型

第八章 病机 概说

一、病机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一)病机的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二)病机的临床意义

病机,是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二、病机学说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一)概念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 (二)主要内容

1.疾病发生的机理:即发病原理。

2.病变的机理:疾病发生以后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 3.疾病传变的机理: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病理变化的联系规律。 三、病机学说的源流 四、病机的层次结构

(一)基本病机(又称“病机总纲”)

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作用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各种疾病病理变化中共同性的一般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 (二)系统病机 即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三)类病病机

即研究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等。

(四)疾病病机(亦称“个病病机”)

即研究某一具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病的病机、哮喘病的病机、痰饮病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 (五)证候病机

即研究某一具体证候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规律。如脾胃湿热证的病机、痰饮蕴肺证的病机、肝气郁结证的病机等。 (六)症状病机

即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如疼痛的病机、发热的病机、健忘的病机等等。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概念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相互斗争,双方在力量对比上所发生的消长盛衰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和实的概念 (1)实,是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邪气盛则实”)。

(2)虚,是指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 2.实证和虚证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征及常见的情况 (1)实证

a.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病理反应强烈。 b.临床表现特征是: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不通的症状和体征。

c.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或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病变;或实火(热)炽盛的病证。实证多见于体质较壮实的患者。 (2)虚证

a.病机特点是: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邪正斗争不激烈,病理反应不强烈。

b.临床表现特征是:出现一系列衰退、不足、不固的症状和体征。

c.虚证常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的病人;或外感病的后期;或各种慢性病证;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使正气急性亡脱之后。 3.虚实错杂 (1)概念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

①邪盛正伤,或疾病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 ②因虚体受邪,正气无力驱邪外出;

③本已正虚,又兼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阻滞。 (3)常见类型 ①虚中夹实。 ②实中夹虚。 4.虚实转化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5.虚实真假

(1)概念

是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某些临床表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相符合的病理状态。 (2)主要类型

①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 ②大实有羸状(真实假虚)。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 2.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

3.邪盛正衰: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方面转归。 4.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5.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且常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

所谓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从更广的意义上讲,又是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临床上主要用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来阐释寒热虚实或寒热真假病证,以及兴奋与抑制失调的动静失常病证的病变机制。 (二)阴阳失调的主要类型 1.阴阳偏胜

包括阳偏胜和阴偏胜两个方面,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1)阳偏胜 ①概念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实性亢奋的 …… 此处隐藏:244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4687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