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5)
(1)水谷纳运相得 (2)气机升降相因 (3)阴阳燥湿相济 2.病理上
形成脾胃纳运失调、脾胃升降失常,以及脾湿太过,或胃燥伤阴等病症 (四)肝与胆
肝胆同居右胁下,胆附于肝叶之间,并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1.生理上 (1)同司疏泄 (2)共主勇怯 2.病理上
形成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旺等肝胆同病的证候。 (五)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以“系”相通,并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1.生理上 共主小便。 2.病理上 相互影响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1.正经 2.经别 3.奇经 (二)络脉 1.别络 2.孙络 3.浮络
(三)连属部分
经络在体内连属于脏腑,在体表连属于筋肉、关节、皮肤。 1.经筋 2.皮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 (二)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足阴经和手阴经在胸部内脏交接。 (三)走向规律和交接规律相结合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四、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二、奇经八脉的特点
(一)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二)与脏腑无直接的属、络联系 (三)相互之间无表里相合关系
(四)除督脉、任脉外,均无本经腧穴 (五)上肢无奇经分布;奇经中除带脉的循行横绕腹、腰一周,冲脉有一分支向下行走以外,其余的均是自下而上行;每一条奇经的循行不象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督脉、任脉、带脉都只有一条而单行,冲脉除小部分外,也是单行的) 三、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还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举例。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奇经八脉对于十二经脉气血进行涵蓄和溢出式的双向调节。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举例。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一)督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机能
(1)为“阳脉之海”,调节阳经气血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二)任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机能
(1)为“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 (2)任主胞胎 (三)冲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机能
(1)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气血 (2)冲为“血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
此外,冲脉与男子的性、生殖机能也有密切的关系。
(四)带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机能
(1)约束纵行诸经 (2)主司妇女带下
(3)维络腰腹,提系胞胎、固护胎儿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意义
经络在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中,起到了沟通联系的作用。 2.主要表现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输渗灌作用 1.意义
运输渗灌气血,使各脏腑、五体、官窍及经络自身得到气血的充分温煦、濡养,而能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2.体现
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以及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五体官窍及经脉自身的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1.概念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举例。 2.原理
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信息的感受、负载和传递作用而实现的。 3.意义
一是传递生命信息,沟通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反映和调节脏腑五体官窍的功能状态,交换、协调人体生命活动的每个进程;二是将肌表受到的各种治疗刺激的信息,传递至病变的内脏,根据治疗刺激的性质和强度的不同,产生或补或泻以调整疾病虚实的作用;三是将内脏功能活动或病理变化的信息传达于体表,反映出不同的征象,这是“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主要生理基础。 (四)调节作用
1.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对信息的感受、负载和传递作用,能够调节各脏腑五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使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维持机体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2.经络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性调节,表现出“适应原样效应”。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的生理机能失常与发病有关
2.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3.经络是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4.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3.经络学说还是络脉诊察(如望小儿指纹)、耳壳视诊等的理论基础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2.指导药物治疗
第五章 体质
第1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二、体质的概念、构成、体质状况的评价及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的构成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三)体质状况的评价 四)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 2.差异多样性 3.形神一体性 4.群类趋同性 5.相对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概说:
1.体质差异的种类 (1)群体差异
(2)个体差异(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同一个体不同生命阶段的差异) 2.体质分类的目的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一)中医学体质分类的指导思想、思维方法及理论基础 (二)古今医家对体质的分类
(三)中医学体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正常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一)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其中,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质 (二)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各自的总体特征、具体特征(包括体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特征和发病倾向性)以及发展演变趋势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差异
(一)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二)体质因素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三)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及过敏体质的形成,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 (四)体质强弱 …… 此处隐藏:213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政务民生]2013年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七)
- [政务民生]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释义20
- [政务民生]关于印发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
- [政务民生]1、隧道洞身开挖支护施工技术交底书
- [政务民生]2015年山东省17地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
- [政务民生]2-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评审流程图
- [政务民生]2018版中国清分机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策
- [政务民生]新课改高中政治探究
- [政务民生]2018-2024年中国新型组合房屋行业投资
- [政务民生]2015年上海市春季高考数学模拟试卷五
- [政务民生]灌砂法及环刀法测压实度(带计算过程)
- [政务民生]运筹学实验2求解非线性规划
- [政务民生]劝学、逍遥游默写(教师卷)
- [政务民生]《运筹学》 - 期末考试 - 试卷A - 答案
- [政务民生]八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6 Hobbies测试
- [政务民生]2019年宪法知识竞赛试题库100题(含答
- [政务民生]自动化英文文献翻译
- [政务民生]公文格式实施细则
- [政务民生]高一地理上册课堂跟踪练习题6
- [政务民生]会计继续教育习题及答案
- 第三章 无约束最优化方法
- 泛读教程第三册答案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幂的运算复习题
-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策略_以社会
- 钢结构行业产业链及竞争分析研究
- 新型热塑性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的研究
- 中国旅游地理B卷试题及答案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
- 俞氏国际后勤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办法
- GB7258-2017新标准考试题含答案
- 小学生汉字听写比赛活动方案
- 1.3《平抛运动》学案 教科版必修2
- 2011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
- 考虑水力条件变化的城市给水管网可靠性
- 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开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 ITT内部培训资料-FI端吸泵的介绍
- 文明守纪,从我做起学生发言稿
- 初中读《聊斋志异》心得体会8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