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法律文档 >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 图文(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2
导读: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实际上包括了经济增长当中的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二是人口等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实际上包括了经济增长当中的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二是人口等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和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过程,即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不断出现并日益扩大。一般人们倾向于用“工业化”来表述前者,而用“城市化”来表述后者,即城市化更关注的是经济的空间集聚问题。

不仅是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更可能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经济增长的进展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后期则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带来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结果,促进了包括工业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一般是指由生产技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型经济过渡到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先进工业型经济的发展过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转化”44。佩第·克拉克定理则认为,就业结构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佩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的研究阐明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将沿着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这样的顺序逐步转移,这种关系的背后隐含着一个条件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必须伴有相应城市化的发展,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依托城市化,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内容。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经济动态系统。城市化的本质内容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它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业部门转移。首先,城市化是一种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

15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其次,城市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就业人口逐步转向非农业就业人口为主的转移和集中过程,其转移速度越快,转移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城市化是由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以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对居民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是通过第三产业在全社会各领域内的全面渗透。因此可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依托城市化,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发展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口在产业间的转移和产值比重在产业间的调整。2009年广东26.6%的农业就业人员只创造了2.5%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这表明广东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低下,大量剩余劳动力拥挤在农业和土地上。通过城市化的发展逐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改变生产的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一产业的结构,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化的发展能为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城市的发展能产生聚集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为,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将加速第二产业结构的转化和升级,并且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的竞争力加强,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内部结构的优化,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吸纳较多的劳动者就业,城市化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尤其是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的源泉一是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由于制度变革、技术进步等因素提高了要素使用效率,带来了更高的要素生产率,从而使得相同的要素数量投入能够得到更大的产出。根据经济增长源泉的不同,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一F,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

16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城市化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变、消费结构和人口结构的改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改善生产要素组合,提高劳动者素质,利用城市先进技术等,因此,城市化的发展也正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新古典增一长理论认为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主要来源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资本形成,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17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第3章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定性分析

3.1 广东城市化水平基本情况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的影响,广东的城市化水平并不高。据统计1978年底,广东省城市化水平为16.3%,比1949年仅提高了0.6%,比全国城市化水平还低了1.6%。对比1953年和1978年万人以上的城镇数量,可以看出,25年间20—50万人的城市增加了一个(佛山),10—20万人的城市增加3个,5—10 万人的城市增加4个,1—5万人的小城镇数量增加则比较明显,城镇的等级规模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这就是改革开放前夕广东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起点45。

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增长,广东城市化水平也急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城市数量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全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广东城镇实体不断衍生,而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则直接导致了城市数量变化。三十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广东城市数量有较大的变化。1979年,国家在广东设置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开启了国家层面进行中心城市培育的试点。1984年11月22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 的通知后,仅半年的时间全国就新建了2000多个镇。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城镇发展也在加快,镇的数量由1978年的121个大幅度增加到1985的421个。1983年之后市辖区有较大幅度增加,而县城镇则大幅减少。 1987-1988年还出现了“县级市转为地级市”,使“地级市”大量增加,而“撤县设区”使中心城市规模大幅扩大。 …… 此处隐藏:252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 图文(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3433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