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 图文(3)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国城市化发展特征的经济效应。徐雪梅和王燕(2004)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对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的阐述26。陈波翀(2005)利用中国1952一2002年的统一数据,在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化快速发展推动的经济增长可以高达6.62个百分点,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27。杨慧(2005)通过相关分析分析北京市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显著正相关,与第一二产业发展负相关,认为这有利于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以促进城市化,同时城市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28。于非(2006)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的实际情况,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非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存在协整关系,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城市化与第一产业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第二产业与城市化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29。王贵鹏和张晓恫(2006)利用一个城市化水平内生的增长模型,借助非平稳面板数据的方法考察了中国省际之间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结论表明虽然中国整体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从而需要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但并不是所有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都能促进经济增长,某些省份存在着相对于经济增长的过度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起负向作用。而且过度城市化的负面效应会抵消投资所带来的规模效应30。章上峰(2007)将城市化水平引入了CD生产函数,用CD生产函数、半参数模型和时变弹性的生产函数检验了城市化对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采用动态效应分析技术,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资本、劳动力及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结关系与信息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资本、劳动力及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相互紧密的结构依存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城市化相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系统来讲,应视为内生变量31。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
5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由以上文献可知,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本文研究广东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本文框架如下:
第一章是引言,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及背景,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一些研究成果,并进行简单的评价,说明本文的结构安排,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是相关理论概述,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基本理论,总结了城市化定义阐述,及城市化研究要包括的理论。然后介绍了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分析部分打下基础。
第三章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度。
第四章主要采用了相关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等,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如何促进城市化发展,两者之间谁对谁的影响度更大。
第五章根据第三、四章分析所得到的结论,给出政策化的建议。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研究思路上的创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一直是城市化理论中的热点问题,而从笔者翻阅的文献中看,大多数学者都把重点放在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上。本文在逻辑上把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看做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进行研究。
研究数据上的创新:在研究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中,绝大多数使用的是横截面数据,几乎没有使用省级区域时间序列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但由于本人水平及精力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在深度上,本文只采用了简单的计量模型进行验证,而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影响是通过很多其他的因素来传递,因此,在模型的选择上还可继续探究。而在广度上,广东经济水平和城市
6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很大,而本文的研究和结论没有对此进行探讨。在这个方向上,本文的研究还有继续深入的可能性。
7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市化的内涵理论
“城市化”一词来源于英文“URBANIZATION”。最早使用该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A·SERDA,他在1867年发表的著作《城市化基础理论》里首次提到该概念32。城市化由于其过程的复杂性,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使它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学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地被吸引到城市中去,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意味着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33。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城市化则是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城市化主要是指由于技术水平的进步,要素资源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在空间上由分散到聚集的这一过程。
大部分经济学者受人口学定义的影响,主要从人口城市化的角度来对城市化进行度量。如李树琮(2002)认为,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34;郭书田、刘纯彬(1990)等认为,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化地带集中,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非乡村人口的集中。这种集中既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加,也表现为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充。城市化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杨重光、廖康玉(1986)认为,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及其它非农业人口,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和不断产生新的城市,从而使城市人口增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体系形成和完善35。
另有一些学者从要素空间聚集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蔡孝箴(1988)认为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命,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的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36;高佩义(1991)、王延辉、郭熙保(2005)等学者持相似观点。
8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一些学者则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在空间和人口聚集上的表现定义为城市化的内涵,赵燕青(2000)认为农业向工业转化只不过是分工从简单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分工链的加长会使现在的工业也成为新的传统部门,因此,城市化从本质上讲是分工和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主流阶段时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36。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城市化应有以下4个方面的内涵:
(1)、本文所研究的城市化特指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出现、发展、壮大,人口聚落发生的快速集聚现象。这种快速集聚的内在需求主要源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集聚效益,而不是传统农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政治需要和单纯的消费性需求。
(2)、从表现形态看,它是人口结构的分化,从事非农业的人口增多,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和乡村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3)、从经济内涵看,它是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逐步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随之而来的各经济要素也逐渐向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聚集的过程 …… 此处隐藏:171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法律文档]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 [法律文档]向市委巡视组进点汇报材料
- [法律文档]绵阳市2018年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 [法律文档]浅析如何解决当代中国“新三座大山”的
- [法律文档]延安北过境线大桥工程防洪评价报告 -
- [法律文档]激活生成元素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 [法律文档]2014年春学期九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
- [法律文档]放射科标准及各项计1
- [法律文档]2012年广州化学中考试题和答案(原版)
- [法律文档]地球物理勘查规范
- [法律文档]《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
- [法律文档]2018年宁波市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
- [法律文档]工会委员会工作职责
- [法律文档]2014新版外研社九年级英语上册课文(完
- [法律文档]《阅微草堂笔记》部分篇目赏析
- [法律文档]尔雅军事理论2018课后答案(南开版)
- [法律文档]储竣-13827 黑娃山沟大开挖穿越说明书
- [法律文档]《产品设计》教学大纲及课程简介
- [法律文档]电动吊篮专项施工方案 - 图文
- [法律文档]实木地板和复合地板的比较
- 探析如何提高电力系统中PLC的可靠性
- 用Excel函数快速实现体能测试成绩统计
- 教师招聘考试重点分析:班主任工作常识
-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013年中山市部分职位(工种)人力资源视
- 2015年中国水溶性蛋白市场年度调研报告
- 原地踏步走与立定教学设计
- 何家弘法律英语课件_第十二课
- 海信冰箱经销商大会——齐俊强副总经理
- 犯罪心理学讲座
- 初中英语作文病句和错句修改范例
- 虚拟化群集部署计划及操作流程
- 焊接板式塔顶冷凝器设计
- 浅析语文教学中
- 结构力学——6位移法
- 天正建筑CAD制图技巧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57号——注册
- 赢在企业文化展厅设计的起跑线上
- 2013版物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实验6
- 直隶总督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