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法律文档 >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 图文(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2
导读: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刘易斯(W.A.Lewis)于1953年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建立了两部门经济发展模型,奠定了无限剩余劳动力供给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的基础,成为发展经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刘易斯(W.A.Lewis)于1953年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建立了两部门经济发展模型,奠定了无限剩余劳动力供给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的基础,成为发展经济学第一阶段的核心理论。费景汉(John C.H.Fei)和拉尼斯(G.Ranis)对刘易斯(W.A.Lewis)二元结构模型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形成“刘易斯(W.A.Lewis)一拉尼斯(G.Ranis)—费景汉(John C.H.Fei)”模型。该模型认为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必需的劳动剩余,要使就业转换得以实现,必须保证农业迅速增长到足以满足越来越多的非农产业劳动力对产品的消费需求。改进后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发生的经济原因22。乔根森(D.W.Jorgenson)对刘易斯(W.A.Lewis)、拉尼斯(G.Ranis)一费景汉(Johnc.H.Fei)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现象的各种假设作了深刻反思,进一步深化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研究,指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充要条件是农业剩余31。

钱纳里(H.B.Chenery).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认为,在发达国家工业化演进过程中,农业产值和劳动力就业向工业的转换基本规律是同步的。但是发展中国家,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39。

城市经济学大师Henderson(2005)提出,二元经济和“中心一外围”模型是区域模型,他提出城市分布的地理集中理论,即城市专业化的城市内生增长模型,着重研究了城市化中城市体系、城市规模、城市分布的演进和数量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构造了存在城市的完整城市化模型7。二元结构理论对研究城市化发展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深受二元结构的影响,诸如城市和农村实际收入及预期收入的差异,城市就业率的高低等等。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注意现实又含有预期的理性行为。

2.2.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一佩鲁提出。他认为,经济增长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而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后来布维尔等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这一理论,使增长极除了具有产业含义之外,还有了空间含义,主导产业所在的城市就是增长

10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极40。这样,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寂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出城镇,即增长中心。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的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理论对广东的各个经济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有很重大的指导意义。

可见,增长极理论就是通过对特定地理中心的刺激,促进其极化效应,以推动不发达地区通过不平衡到平衡发展,实现经济整体进步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对研究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增长极的产生,使人口、资本、生产、技术、贸易等经济要素高度聚集,一个具有规模经济、自身经济增长快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的大城市或者经济中心也因此得以形成。通过大城市或经济中心的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增大自身的规模,并对所在的区域产生支配影响,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认为现实世界中的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即一些经济单元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单元,经济空间的不均衡最终会造成极化现象,出现“增长极”。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民经济像是相对活跃的集合体一些领头产业和在地理上聚集的产业极与活动极和相对被动的集合体(受推进产业和在地理上集聚的一些活动极)的组合。

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的“非均衡增长理论”(unbalanced growth)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考察经济发展的初期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的于最有生产潜力即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中,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赫希曼

(Albert.O.Hirschman)认识到了“极”的增长也可以对周边地区产生负效应,而且在增长的早期阶段,极化效应将导致区际间不平衡加剧41。从长期来看,地理上的涓滴效应将使

11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各个区域恢复到一种相对状态,但必须指出的是纯粹依靠市场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政府的干预和经济政策的周密安排。

增长极理论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较好地从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解释了城市化的一般机制,得到了许多城市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的理论依据。该理论最大的缺憾就是对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没有足够重视,提到了“在地理集聚的产业极”,但并未将地域的极化作为增长极的一个内在含义。

2.2.4区域产业结构转变理论

早在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名著《政治算术》中提出:“制造的收益比农业多的多,而商业的收益比制造业多者多”。克拉克(C.GClark)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配第的观点,形成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该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是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

区域经济是城市化所依托的基础,城市经济不仅仅只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区域经济系统(包括产业结构子系统和地域子系统)的核心,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发展方向等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城市化、城市地域体系是区域社会经济(含区域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在区域发展中核心作用的增强,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发展格局的出现,城市与区域必然在发展要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互补、整合、一体化的发展态势42。

美国地理学家J.弗里德曼在60年代中期他综合分析了美国区域成长因素,提出八个命题:区域经济是对外开放的经济;区域内中心城市的成长由外界诱发;出口部门的增长效应取决于区域政治社会结构和当地居民的消费类型;能否适应对外开放的变化取决于管理水平:区域经济增长中可以部分作为重点企业的选择;经济增长趋势发生在城市区域的发源地;劳动力的流动能够在经济增长中平衡;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区域,将出现一个发展空间经济的整合(城乡一体化)。

12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该理论对研究城市化动力启示在于:

其一,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人口转移在产业转换中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经济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的转化。同样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进。产业结构对人口转变的影响是通过就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对就业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实现的。

其二,产业结构的演进导致了经济的非农化和工业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转 …… 此处隐藏:305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广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 图文(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3433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