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4)
[C].天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0-51
44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
[C].天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9
化”路径都强调,制度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有关其他人会如何行动的结构性预期的影响来实现的。虽然在算计路径看来,预期被说成是受到了如何才能成功对付其他行动者的这种工具性考虑的塑造;而在文化路径看来,预期被说成是受到了如何才能与其他行动者保持社会适应性的考虑的塑造。具体来说,首先,制度必须提供行动者和其他行动者如何行动的结构性预期。制度通过提供行为规则来限定行动者的选择空间,行动者根据各自偏好或角色选择行动策略;并且行动者认为其他行动者同样是根据规则限定做出行动选择。其次,结构性预期必须是可信的。制度要真正有能力影响个体行为,必须让行动者相信结构性预期是可信的,即制度必须包含某些机制以保证行动者根据制度规则行事。为此,制度必须具备激励、监督、裁决等执行与实施机制。创建一种能带来可靠承诺的制度环境,意味着必须建立起一个包含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在内的复杂的制度框架。45在算计路径看来,为避免行动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制度结构中包含利益激励或惩罚,并安排有相应的裁决机制和执行机制,使行动者按制度规则行事以获得或避免损失这些利益。而在文化路径看来,为避免行动者的不恰当或变异行为,制度结构中包含价值或角色期待,并安排有相应的裁决机制和执行机制,使行动者按制度规则行事以获得合法性或减少合法化压力。因此,制度通过提供激励机制、裁决机制和执行机制使结构期预期有能力影响行动者的行为。
(2)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是指在什么条件下制度会生成和发生转变。制度生成是指新制度的诞生或创设,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制度转变是指制度置换、制度替代、制度终止、制度再生等。制度变迁理论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需求与变迁动力,二是制度变迁的模式,主要关注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方式,三是制度变迁的机制,主要关注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首先,制度变迁的动力:成本利益VS价值观念
制度变迁的动力或需求因成本-利益或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地,制度变迁可以分为利益诱致的和价值观念诱致的变迁。
利益诱致的制度变迁观认为,制度的创设与变化反映着某种特定的利益,成45转引自诺思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81
本与利益是解释制度变迁的基本变量。根据对制度特有效应的不同强调,可以将利益诱致的制度变迁进一步分为两类学说46,第一种是关于发展与变迁的观念,着重强调制度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集体利益,强调制度的利益协调功能,即制度的集体利益说;第二种观念则强调制度的差别性利益,认为制度会给制度成员中的某一部分人带来不相称的利益,强调制度的利益分配效应,即制度的利益竞争说。制度的集体利益说认为,满足集体利益协调需要是制度创设和变迁的根本动力或原因,持这种观点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如托马斯·霍布斯、大卫·休谟、诺斯、Ostrom、Williamson等。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下,争夺权力与资源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永远不会结束,而人生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便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而通过社会契约创立国家(制度)有利于结束这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实现集体利益——和平、繁荣等。休谟认为,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自发形成的司法和财产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个人财产权利免受他人侵犯,这对整个社会的集体利益——经济增长与繁荣来说是必须的。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制度的创生被认为是为解决集体行动问题、降低交易费用等。在当代理论分析中,制度化问题被认为是一个集体行动的问题。47在Ostrom、哈丁等看来,在制度真空条件下,个人的理性行动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如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因此,制度是重要的,社群必须创设和改变制度,以协调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冲突,确保社会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在诺斯、科斯、Williamson等人看来,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制度的利益分配说却认为,满足某些人的利益诉求才是制度创设与变迁的根本动力或原因,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历史制度主义者、政治科学家,如Peter·Hall、奥尔森、杰克·奈特等。奈特认为,大部分社会结果都是具有竞争利益的参与者之间冲突的产物,对社会制度不断发展的最好解释,不是集体目标或利益的帕累托最优结果,而是分配利益冲突的副产品。48在进行制度分析时,历史制度主义突出权力和权力游戏中的非对称关系,认为某些社会团体会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议价能力创设或改变制度。因此,制度体现了各社会集团间权力的不平等分配,是某些社会团体用以谋利的工46
47杰克·奈特著.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 杰克·奈特著.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48杰克·奈特著.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
具。如韦尔(Weir)的研究表明,在美国的经济政策中,政治系统的结构会支持某些社会联盟并阻碍另外一些社会联盟的形成。49目前,对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所达成的共识是,制度的创设与变迁既是协调集体利益的需要,也是某些社会团体谋利需要的副产品。
价值观念诱致的制度变迁观认为,制度的创设与变化反映着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是解释制度变迁的基本变量。场域合法化压力或制度化水平与行动者的社会化程度共同决定了制度变迁的动力水平,即制度变迁既受外部制度化或合法化压力因素的影响,也受组织或行动者社会化水平的影响。因此,价值观念诱致的制度变迁具有两种版本——规范版本与认知认同版本。规范版本强调社会环境如社会规范、社会评价与期许等外部合法化压力强迫组织或行动者进行变革或制度变迁。奥尔森在讨论组织和制度中的改革问题时,聚焦于组织变迁中价值的作用,并特别论证,制度及其实际行为所宣称的价值,与周围社会及制度行为所持有的价值之间的分裂程度越大,就越有可能发生变迁。50迈耶和罗恩认为,组织倾向于采纳为流行的有关组织运作的合理化概念所界定、社会中业已制度化的策略与程序,藉此组织才能增加其合法性及生存几率,而不论这些新采纳的实践做法和程序的直接效用到底如何。51迪马吉奥和鲍威尔发现,制度性同形变迁存在三种发生机制:一是源于政治影响和合法性问题的强制性同形;二是源于对不确定性进行合乎公认的反应的模仿性同形;三是与专业化相关的规范性同形。52正是外部强大的合法化压力,使组织不得不采纳外部神话或仪式,以获得对行动者活动的可接受的解释,因而获得合法性和稳定性。但是,如果组织遵从制度化规则,就会常常严重背离效率标准;相反,为促进效率而协调和控制活动,也会破坏组织对仪式符号的遵从。组织为解决仪式性规则和绩效逻辑之间的冲击,可以通过应用两种彼此相关的设置——脱耦(decoupling)和信心逻辑。53认知版本认为,制度变迁不是源于外部的合法化压力,而是源于行动者内部认49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
[C].天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
相关推荐:
- [教学研究]2012西拉科学校团少队工作总结
- [教学研究]建筑工程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 [教学研究]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和面
- [教学研究]ERP电子行业解决方案
- [教学研究]钢支撑租赁合同范本
- [教学研究]预应力自动张拉系统用户手册Rev1.0
- [教学研究]MOOC课程:金瓶梅人物写真(每章节课后
- [教学研究]追加被执行人申请书(适用追加夫妻关系)
- [教学研究]2014年驾考科目一考试最新题库766
- [教学研究]2013-2014学年度九年级物理第15章《电
- [教学研究]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下26课-客
- [教学研究]小导管注浆施工作业指导书
- [教学研究]一般财务人员能力及人岗匹配评估表
- [教学研究]打1.2.页 小学一年级暑假口算100以内加
- [教学研究]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
- [教学研究]2012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_35412
- [教学研究]最简易的电线电缆购销合同范本
- [教学研究]如何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
- [教学研究]工作分析与人岗匹配
- [教学研究]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
-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小学三年级
- 台湾宜兰大学互联网交换技术课程 01_In
- 思想品德:第一课《我知我家》课件(人
- SAR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点目标仿真报告(附
- 利辛县“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手机APP行业市场发展趋
- 广告策略、创意表现、媒体方案
- 企业如何申请专利的的几点思考
- 《中国教育简史》网上作业
-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
- 年终晚会必备_精彩的主持稿_精心整理_
- 信息工程专业自荐书
- 2019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练习:第十二单
- JAVA俱乐部管理系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 2016-2021年中国小型板料折弯机行业市
- (人教新课标)六上_比的基本性质课件PPT
- 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网申论备考技巧:名言
- 神经阻滞麻醉知情同意书
- 施工企业信息填报、审核和发布的相关事
- 初一(七年级)英语完形填空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