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研究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5
导读: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文献研究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找到研究的努力方向。由于产学合作动力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动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因此,根据文献阅读情况与本研究的目的,将产学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文献分成三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文献研究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找到研究的努力方向。由于产学合作动力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动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因此,根据文献阅读情况与本研究的目的,将产学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文献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宏观或整体视角,第二类是微观利益视角,第三类是微观社会责任视角。

2.1.1宏观/整体视角

宏观或整体视角主要探讨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背景对企业参与动力的影响。宏观/整体视角又可以大致分为积极影响说与消极影响说两类,并且消极影响说比积极影响说更早出现。

消极影响说的主要观点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或过渡时期,由于企业成为独立法人,政府行政干预能力削弱、盈亏压力、认识落后等导致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有所下降。如有研究1认为,处于转轨过渡时期的经济运行机制牵制了产学合作教育,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承包行为、国有企业亏损困境、政府行政干预能力的削弱等对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产生了不利影响。而近年来形成的积极影响说则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产学合作来培养人才,并且也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有研究者2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机制配置人才,有利于企业根据本单位的要求自主选择学生;市场经济竞争也使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更为强烈,导致与高校合作的意愿更为迫切,给产学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双方自主权的扩大也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产学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自主进行合作,无须受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这些都有利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实施与发展。 1

2窦奕虹等.当前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动力不足问题浅析[J].交通高教研究,1994(6):P20-22 吴今培,胡四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合作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探索[J].高教探索,1994(4):56-59

消极影响说与积极影响说表面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实际上它们背后的逻辑却是共同的,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与制度已难于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因为没有深入探索外部宏观社会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导致消极说只看到外部环境影响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消极面,而积极说则天真地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会有利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发展。实际上,外部宏观环境要对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产生影响,还需要透过中观层面的制度与政策这个中介机制才能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对土耳其高校工程系系主任与大学生实习委员会的主任进行半结构访谈的基础上,Adiguzel,O.C.发现,影响土耳其工程教育企业实习效果的首要因素就是企业实习法律制度的不完善。3由于没于关注或研究中观制度与政策方面的影响机制,这种宏大视角的解释力有限。如这种视角不能解释,在同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与接受学生实习的动力为什么存在差异。但这种视角重视和关注外部环境对产学合作动力的影响,一方面启示我们,外部社会环境会对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产生影响,而为了适应这种影响有必要对现行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与制度进行改革。同时,这种视角其实也启示我们,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的决策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与收益越来越成为企业等经济组织决策中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某种程度上启发人们要关注微观利益机制在理解产学或校企合作动力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微观经济利益分析逐渐成为分析产学合作动力问题的第二个和最重要的视角。

2.1.2微观经济利益视角

这种视角主要探讨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中企业、学校甚至国家作为个体行动者的微观考量与决策机制。从文献数量来看,这些研究占据目前研究的主流。微观经济利益视角认为,要解决产学合作的动力不足问题,要关注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如有研究认为,产业界的需求4、成本收益5等是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这些研究可以视为单方利益关注说。而更多的研究属于多方利益关注说,认为解决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动力问题要关注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等各参与方的利益,要建立互惠互利机制等。6Frank Linnehan和Donna De Carolis利用交易成3 O.C.Adiguzel. An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placement in engineering programmes:a case in Turkey.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Vol.33,No.1,March 2008,33–43

4陈玉琨.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在于产业界的需求[J].上海高教研究,1994(1):55-59 5

6张炼,陈长缨.成本收益: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年(3):17-20 窦奕虹.产学合作教育动力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32-38。

本理论、资源优势理论和国家调查数据分析企业参与School-To-Work项目的战略决策,发现企业参与School-To-Work项目的行为与决策可以理解为组织间联合战略与建立组织人力资源优势策略。71997年,Jennifer Young教授主持了一项针对雇主的国际比较研究。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南非、英国和美国6个国家雇用合作教育学生的部分雇主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雇用合作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五个理由分别是引进热情与活力、长远策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雇用短期打工学生物有所值、从学生中物色新雇员。82001年,Rick Reeve博士调查了12个国家中385位参加合作教育的雇主,发现雇用合作教育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热情与活力、长远策略、为将来物色满意的雇员、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等。9我国类似的调查研究也发现,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最主要动力是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而障碍因素主要是培养的时间与经费成本。10

虽然现实中存在非利益性校企合作,但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主要还是基于利益性考量的合作,并且合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利益分配或激励与动力问题,只有解决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问题,产学各方才可能实现可持续性的、战略性合作。因此,微观经济利益视角抓住了产学合作动力分析的核心,或者说抓住了产学合作问题中的主要矛盾。但可惜的是,目前利益分析视角方面的研究并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企业利益考量的具体影响机制。虽然张炼、陈长缨在《成本收益: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文章中提出,“如果企业参与了产学合作教育过程,并进行了相应的投入,而最终未得到任何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时,企业的收益就要大打折扣, ”但他们并没有对此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胡海青、朱家德11认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质是产学合作提供人才,而人才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导致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中企业间存在集体行动困境问题,即企业在决定是否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时,其首先和最主要的考量是自己培养的人才 周志强等.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60-62

周志强等.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动力匮乏的博弈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7-41

钟韶,卢俊.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4):31-34

张光跃.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06年(32):198

7 Frank Linnehan, Donna De Carolis(2005). Strategic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Employ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To-Work Progra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trat.Mgmt.J.,26:523–539

8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29-30

9陈解放.合 …… 此处隐藏:327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ku/4878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