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学的几个问题_吴忠军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0卷第1期
Vol.10-No.1
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
民俗旅游学的几个问题
①
● 吴忠军
【摘 要】民俗旅游学是研究旅游同民俗事象相互密切关联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本文认为旅游实际上就
是民俗旅游,它们同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民俗旅游是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经济性和参与性很强的旅游活动;建设民俗旅游学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旅游业的需要,而且是完善民俗学、旅游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民俗学 旅游学 民俗旅游学 学科建设
民俗旅游学是由民俗学和旅游学相互交叉而建立起来的边缘学科,是运用民俗学的有关的资料、观
点和方法,结合旅游学的基本理论、成果,对旅游同民俗事象相互密切关联的本质、规律等,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在建设民俗旅游学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然而,民俗与旅游的关系问题、民俗旅游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等问题,是民俗旅游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民俗旅游的实践,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论述。
一、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问题是民俗旅游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两者虽有重大区别,但联系又非常密切,这种联系,从其定义出发,即可得到某些启迪。
关于民俗的定义,作为独立人文学科的专有名称,自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汤姆斯于1846年正式提出以来,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在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民俗学者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做出了种种解释,仅《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所载有关西方民俗的定义就有21种。归纳起来即为: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现象。简言之,民俗就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这个概念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民俗的创造者为民间大众;二是民俗是一种传统文化;三是民俗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关于旅游的定义,在旅游学界,由于不同的目的,人们对旅游所下的定义也不相同。主要有交往定义、国际定义、流动定义、时间定义和相关的定义6种。其
①收稿日期:1998-12-14
中最有名的是“艾斯特定义”和“统计定义”。1942年瑞士的汉泽克尔和拉普夫两位教授认为旅游的定义
是:“非定居者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关系及其总和。”这一定义由国际旅游科学专家联合会(英文简称AIEST)通过,又称“艾斯特定义”。1991年6月25日,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加拿大召开了“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对旅游基本概念重新作了定义:旅游“包括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这些定义,归纳起来,都离不开异地性、暂时性和综合性三个特征。旅游的综合性,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质上,旅游是一种生活,是一种社会性文化行为。
从民俗与旅游的定义出发,可以看出民俗与旅游存在着相关性,从某种程度上,关系极为密切:(一)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旅游实际上就是民俗旅游。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古代的“观风察俗”、“入境先问俗”,就是早期的一种民俗旅游活动。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刘锡诚认为,民俗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兄弟①。现代旅游活动中,只要旅游者离开他惯常的居住地到异地时,就会感受到一种与自己惯常居住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如居所、饮食、音乐、舞蹈、服饰、仪礼等,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即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氛围。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归根结蒂,旅游实际上就是民俗旅游。没有一种旅游行为是能脱离开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的。这就注定了民俗旅游将成为未来中国旅游的主潮。
(二)民俗与旅游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这个
吴忠军
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它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全部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民俗是一种传承的文化,旅游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行为。这为两者的共同性研究提供了出发点。
(三)民俗与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民俗源于生活,是人生和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时,民俗又作为一定的人群的生活方式存在和发展着的。没有人类,没有人群,就没有民俗,民俗与人类生活有水乳交融般的关系。同时,民俗既是一种文化意识,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因此,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旅游是生活,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人们外出旅游,观赏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了解了他乡和异国的文化,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旅游成为人们通过消费而达到求知目的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从广义上讲,旅游也是文化和生活的复合体。同样是文化和生活的复合体,为研究两者,使两者交叉联合,具备了一个共同的基础。
二、民俗旅游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概念和范畴组成的,民俗旅游是民俗旅游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从理论上建立民俗旅游学科体系的基础,也是进行民俗旅游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我国,把民俗事象作为一项现代旅游活动来开展,是80年代的事。关于民俗旅游的概念,只是到了90年代,民俗学界和旅游学界的学者才进行了一些零星的阐述。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②。1993年李慕寒给民俗旅游下的概念是:“所谓民俗旅游,可以理解为:以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活动为旅游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促进人类相互了解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1995年刘印其学者提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朝山进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民俗表演(婚礼表演等)、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话,就是`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④。1996年国家旅游局迟景才先生提出“民俗旅游是以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娱乐、民间节目、民间文艺等民间文化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活动”⑤。1997年陶思炎博士在《略论民俗旅游》一文中,认为“民俗旅游是通过实物(景点)和活动(项目)而动
③
民俗旅游学的几个问题
态展示的民俗旅游产品,它不是静态的博物陈列,也不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而是以`入乡随俗’为追求目标所营造的旨在使游人亲历和参与的文化与生活空间”。
上述民俗旅游的概念有不完整的一面,建立在对上述概念认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结合前面对旅游概念诠释,首先,明确民俗旅游的主要对象,其次应说明其属性,再次,表明它的综合特征。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民俗旅游作如下定义:所谓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民俗旅游不同于其它旅游活动,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经济性和参与性。
地域性是指民俗旅游的地区差异性,它是由民俗的地区性所决定的。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因此而形成的民俗地区性很强,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民俗事象都有地区的限制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区差异性。地域民俗的魅力首先在于它是独有的;其次在于地域民俗所创造的一种民俗环境、一种地域民俗气氛,这种环境、气氛是在任何其它地域中无法创造出来的。如在北国草原住蒙古包,与南国的北海之滨住蒙古包,其情趣、意境是不相同的。同样在热带雨林的海南岛跳竹杆舞和北京民族园跳竹杆舞的气氛和环 …… 此处隐藏:778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教育文库]夜场KTV服务员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1]
- [教育文库]企划、网络、市场绩效考核方案
- [教育文库]学党史、知党情、强党性--“党的基本理
- [教育文库]2016年高考物理大一轮总复习(江苏专版
- [教育文库]干部廉洁自律自查自纠的报告
- [教育文库]2010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拟录取硕士研究
- [教育文库]资金时间价值练习题及答案
- [教育文库]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
- [教育文库]英语角内容:英语趣味小知识
- [教育文库]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通知
- [教育文库]劳动规章制度范本范本
- [教育文库]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作业1运动的
- [教育文库]机械工艺夹具毕业设计195推动架设计说
- [教育文库]通用技术教学比赛说课稿2
- [教育文库]2018年四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7 Unit 2
- [教育文库]第2章 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 [教育文库]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3《根据化学方
- [教育文库]小学英语六年级情态动词用法归纳
- [教育文库]甲级单位编制窑井盖项目可行性报告(立
- [教育文库]2016-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全景调研
- 高考英语听力十大场景词汇总结
- 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会议精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英语提优竞赛试题 下
- 江西省2014年生物中考试题
- 长沙镇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金刚石、石墨和C60》片段教学设计
- 福州教育学院(王旭东)
- 基于EDA音乐播放器的设计
-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探讨
-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的问卷调查
- 膀胱类癌的诊治体会(附3例报告)
- 发动机积碳产生的原因
- Configuring Code Composer Studio for
-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点滴谈
- 46 电沉积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用硅-锂薄膜
- 美舍雅阁公司管理中各部门职责
- 去壳剥皮的小妙招
- 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的仿真研究
-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