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 和剩余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 和剩余价值
经济评论1998年第3期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
和剩余价值
吴宣恭
有位主张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的同志,近来转而主张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主要是创造剩余价值。这位同志讲了许多话,不但达不到他所要论证的结论,反而暴露了他不仅没有理解好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而且也同剩余价值论相离甚远。下面仅分析他的几个论点,谈一些看法,欢迎这位同志和有类似观点的同志批评指正。
一、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所说的劳动创造价值,指的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或来源,是产生、形成价值的实体。根据这个原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劳动时间愈长,劳动量支出愈多,创造的价值量愈大。众所周知,剩余价值是由工人活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价值增殖过程只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按照逻辑,想要论证物化劳动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必须先证明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并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大于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和。也就是说,必须首先证明物化劳动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改进,能够使商品(扣除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价值总量,即创造出来的新价值,能够有所增加。
且看这位同志如何论证“物化劳动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他提不出什么理论说明和理论根据,只是虚拟了一个不同劳动工具条件下的茶杯生产为例,列出下表加以说明:
日劳动
时数
10
10
8日产杯个数1016200必要劳动时间850.32剩余劳动时间257.68总价值量10108每个茶杯的价值量10.6250.04初始阶段改进工具机器生产
根据这一例子,这位同志指出,随着工具的进步,剩余劳动时间扩展了,剩余价值也相应增多了,以此证明剩余价值主要来自物化劳动,物化劳动能创造剩余价值。但是与他的意愿恰恰相反,这个例子说明了:第一,不论劳动者使用的是初始工具、改进工具或是机器,只要劳动时间相同,他们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总价值量,即新增价值总量都是相同的。工具的进步并不能使价值量得到增加;第二,物化劳动的投入对新增价值不起决定作用。因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计算产品总价值量时必须“扣除必要消耗”,即必须在产品的价值中,把被消耗的并转移到产品中的物化劳动扣除掉(关于这一点,这位同志在解释为什么表中不列入物化劳动时不能不承认)。但是,他自己却认为在计算新价值时可以“舍象”掉物化劳动。这恰 6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 和剩余价值
好证明了,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生产资料,或物化劳动,对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总量不起决定作用,是一个在计算中可以舍象掉而不影响本质关系的因素。所以只要用这位同志自己提出的例证,就可清楚明白地否定他提出的所谓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为了进一步看清问题,这位同志所列的表格可以另行整理如下:日劳
动时
数
10
10
8
如为10日产茶杯数 1016200250每小时生产茶杯个数11.62525每个茶杯耗费劳动时 间10.6250.040.04每个茶杯的新价值10.6250.040.04每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1111创造价值总量1010810初始阶段改进工具机器生产
由这个数例可见,不管劳动者使用的工具如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量,无论是从总价值量,还是从每小时创造的价值去衡量,都是相等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在劳动的复杂程度等已定的条件下,价值量的大小只受劳动时间即付出的活劳动的数量决定。由过去劳动制造出来的生产资料的先进程度虽有助于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增加所生产的产品量,即使用价值的数量,如10小时劳动从初始阶段生产10个杯子变为利用机器时生产250个,却不会增大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都为1)或每天创造的价值总量(都为10)。它使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缩短,从而每个产品所含的劳动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不仅不会增大,反而会相应减少,而全部产品的价值量并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劳动生产率与产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定理。只要活劳动的状况没有改变,不管投入生产过程的物化劳动情况如何,一定时间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总是不变的。因此,按照这位同志自己设计的例子正好说明,再先进的工具都不直接影响单位劳动时间所增添的价值量,也就是说,物化劳动不能创造新的价值。
实际上,如果严格分析,这位同志所拟的表格是不够确切的。他在表中列出的每个茶杯新创造的“价值”实际上只是“个别价值”,但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假定社会上绝大多数的茶杯是使用机器生产出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比较接近这种条件下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如比较具体地按加权平均法计算,那么,这三类生产者新创造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价值应大致如下表所示:日劳
动时
数
10
10
8
28日产茶杯数 1016200226的个别动时间价 值动时间11-0.6250.625-0.040.04---0.1239个别价值总量1010828价值总量1.2391.98224.7228.00一 类二 类三 类全社会个别价值得失-8.67-8.02+16.780
乍看起来,用这些更正过的数字似乎更有利于这位同志去论证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他满可以振振有词地说:“你看,使用机器生产不是创造出几倍于使用其他生产条件创造的价值吗?”但是,只需深入一点分析便可以了解,即使用这些数字,也不能证明物化劳动能创造价值。因为,第一,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规律解决的是个别劳动耗费如何得到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的问题。它表明了,价值是人们衡量、比较互相交换的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的关系,它的形成和决定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社会过程。以这个例子来说,通过人们之间不断反复的交换活动,社会最后承认各类条件生产的同样质量的茶杯,
7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 和剩余价值
都具有同等的价值:0.1239。所以,使用机器的生产者得到大于自己的个别价值的社会价值(超额价值),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表示着,不管商品的生产条件如何不同,社会总是按照整个社会的标准,而不是按照个别劳动条件去衡量和评价商品的劳动耗费,形成商品的价值。生产资料与这种超额价值的形成本身没有关系。第二,价值,无论是个别价值或是社会价值,都只能是活劳动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先进生产工具的作用。它表现在,劳动者借助先进劳动生产工具或机器,可以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一方面减少单个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相应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另一方面按照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形成较大量的社会价值。但是不管是产品或价值,都是劳动而不是生产资料创造的。所以这个例子只能说明机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使之成为加强的或强化的劳动,却无法证明机器(物化劳动)自身也会创造价值。第三,在市场竞争中,有些生产者得到较大量的价值,是以其他生产者丧失相应的个别价值为条件的。在这个例子里,使用机器的生产者多得了16.78,这恰好是前两类生产者所损失的个别价值的总和。从整个社会来看,价值总量与个别价值总量是相等的,都是28。机器的使用并不会使社会价值总量有任何增加。可见,机器或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它不是新价值的源泉。
二、物化劳动不能自我增殖
这位同志在文章中写道:“说物化劳动只能转移C,不能创造价值M,在理论上令人费解,在实践上也增加矛盾。如果制杯劳动者因日产茶杯200个,以为了不起,炫耀自己,那生产制杯机器的劳动者就会不平则鸣:‘老兄,你忘本了,没有我,那会有你!’”。
相关推荐:
- [高中教育]电子线路高频非线性部分2.1
- [高中教育]中班美术活动——我的小手
- [高中教育]常用三极管参数大全
- [高中教育]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
- [高中教育]风机基础环水平度控制方法探讨
- [高中教育]机械安全工程(专升本)阶段性作业3
- [高中教育]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刍议
- [高中教育]unit5 let's eat公开课教案设
- [高中教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 [高中教育]2016-2022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研究与投资
- [高中教育]2015-2020年中国会议行业市场评估及投
- [高中教育]经销商大会峰会主持人串词开场白
- [高中教育]2014新版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小熊购物
- [高中教育]七年级第一学期体育与健康全套教案
- [高中教育]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
- [高中教育]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2.比例 北师大
- [高中教育]2016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624刑法之《
- [高中教育]中国碳化钙产业竞争现状及未来五年投资
- [高中教育]网络时代,我们怎么玩
- [高中教育]圆锥曲线——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典型例
- 高集医院世界艾滋病宣传日活动方案
- 苏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 全民枪战生化英雄模式幽灵怎么玩 生化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导学案
- 第2章货币资金与应收款项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分式》
-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 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度共青团先进集体及
- 教师资格科目二小学教案模板(共合集)
- 工程扩建可研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2014年度招录公务
- 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教学尝试
- 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步骤
- 毛概试题库7-15章
- 2014-2015学年度(上)初中班主任工作计
- 企业驾驶员安全生产责任书
- 第07章 不等式测试题-2016年高考文科数
-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工作程序
- 考研英语必背36篇_彩版_精华
- 初中9月13-15假期作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