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精品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常见考点
考点一文学常识填空
考点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考点三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考点四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考点五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考点六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考点七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八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考点九对比分析,拓展迁移
答题方法技巧
1.文学常识: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类记忆。熟练教材文言文作品的作者及其字、号、生活年代,作品风格等。
2.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说的“根据上下文”。理解实词含义的方法:
(1)迁移法。
①课文迁移法。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意义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阅读。
②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通过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2)推断法。
①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②对句判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句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此来判断。
3.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虚词意义和用法五推断法:
①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要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可结合文意进行。
②代入检验法。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其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③句位分析法。即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如“其”字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在句中的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④语法切入法。如果某个虚词在两个语法结构一致的句子中所处位置相同,其用法一般也相同。
⑤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就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方法。
(一)五借助:
(1)借助“曰”“云”“谓”断句,这些表示“说”的词语后往往要断开。
(2)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
(3)借助虚词断句。一些虚词往往用于句首(如“夫”“至若”“盖”“若夫”等)或句尾(如“也”“乎”“耳”“焉”等)。
(4)借助句式断句。如对偶句、排比句等。
(5)按文言句式特点断句。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断句时要注意古代语言的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二)要注意以下规律:
①主谓之间要停顿;
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③句首发语词之后或关联词之前要停顿,如句首有“夫、盖、且、维”等词,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④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
⑤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⑥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⑦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⑧“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⑨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现在是一个双音节词,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
上述只是朗读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要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考点五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抠。
第二步,踩点得分,洞悉关键。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要翻译准确;二是特殊句要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三步,翻译时要注意增、删、调、留、换,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考点六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思路;
其次,理解文章的主旨;
最后,提取信息,组织语言概括。
考点七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性格分析法。
把握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
②分析正面描写,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③分析侧面描写,通过写他人或他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
(2)人物形象表现概括法。这类题就是考查人物的某个形象特点在文中的具体表现。①紧扣人物的形象特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②寻找与之相对应的事件,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归纳。
考点八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文言文启示答题法。①读原文,通过具体事件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应该如何改正或抵制。
(2)文言文作者情感、观点态度归纳“四借助”法。
①借助整体阅读。从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史传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说理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文眼、中心句、过渡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作者的情感与观点态度。
④借助知人论世。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3)文言文评价答题法。
①读懂作者的观点态度,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②联系实际,客观分析。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态度作出客观的剖析、评价,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即不能随意地拔高或贬低作者的观点。
③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
考点九对比分析,拓展迁移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找出各自的个性。
答题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①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明确文中“人、事、物、情、理”。
②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项的相互联系,寻找突破口。
③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1.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短文阅读训练:
(一)多多益善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陛.下()能将.几何()
2、解释加点字。
- 基于PLC控制的航空电镀生产线自动输送
- 中考预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
- 2018-2023年中国商业智能(BI)产业市场
-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2011new
- 外窗淋水试验方案
-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
- 学校安全事故处置和信息报送制度
- Chapter 5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小学数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
- 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 山东省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
- 函数与数列的极限的强化练习题答案
- 10分钟淋巴按摩消脂
- 网络应急演练预案
- 服装设计入门基础知识
- 初二数学分式计算题练习
- (人教新课标)高二数学必修5第二章 数列
- 最新自主创业项目
- 北京大学 无机化学课件 4第4章 配合物
- 贸易公司业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