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语言瓶颈(2)
作为一位汉学家,马悦然多次提到中国文学在角逐诺贝尔奖时面对的语言问题。十八位评审当然也了解语言的重要性。除了母语瑞典文之外,每个评委都懂英法德三种文字,其次,有的人懂东欧语言,有的人通西班牙、意大利文,有的人懂中文。但是,这样的分布仍旧不能解决语言的障碍。4翻译,究竟能不能够代表原作?这是个问题,尤其在诗的领域里。弃原作而就翻译,是一种不得已的妥协,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就在这个妥协的基础上。进一步说,即使语言隔阂
一137—
学术界2010.6 学人论语
不成问题,文学品味又必然构成另一个难题。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一个习惯于欧美文学表现方式和手法的人,很明显一下难于接受像印度、中东、或中国那样截然不同的文学传统。即使他学会了“接受”,也难以用中肯的标准来衡量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优劣。正因为如此,马悦然甚至这样“贬”诺贝尔文学奖:“它就是十八个瑞典人给的一个文学奖,仅此而已。它不是一个世界文学奖!”
语言是对话的媒介。没有对话的媒介,对话就失去基础和可能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获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语种为英语,此外,法语、德语、俄语、希伯莱语、阿拉伯语等,亦榜上有名。1994年日本现代作家大江健三郎成为继泰戈尔和川端康成之后的亚洲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和川端康成的获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借力于日本政府和民间的扶助,而泰戈尔的获奖,则是英语这一媒介在西方(特别是在北欧)影响等环节上,为这位大师的崛起,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瑞典文学院常务副秘书长宇冷斯腾也承认:瑞典文学院偏袒使用“通常”文字的作家作品,忽略使用“非通常”文字写作的作家作品。一。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语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正如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唐诗的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遗憾的是,这种美感在英译过程中多有磨蚀,若以英语译文来评价中文的美学效果,无异于是扬短避长。
不是中国缺少一流的作家,而是中国缺少能用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通常”文字写作、能让全球更多的人阅读和研究他们的一流作家和作品。在瑞典的18名院士中,只有马悦然一人可以直接阅读中文作品,而且还得益于他娶了一位四川籍的太太,其他人都要借助翻译。中国人坚信有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和实力。值得一提的是,若老舍先生健在,196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极有可能不是授予川端康成而是授予老舍。事实上,在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历史中,一些真正的大师(如托尔斯泰、乔伊斯、卡夫卡、普鲁斯特、易卜生等)被忽略了。因此,有人慨叹“我本苍白”,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就作全盘否定显然是妄自菲薄。
四、余论
目前中国从事英译汉的人应该大大多于从事汉译英工作的人,许多的汉籍外译工作是由国外汉学家承担的,但是中国文学作品“……有许多奥妙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o[101林如斯所说的“奥妙处”应可基本视作语言的“模糊性”。虽然以英国的A.C.Graham为代表的许多国外的汉学家认为汉籍英译不宜由中国人承担,cl¨但汉籍英译绝不是外国人的专利,相反,就对汉语模糊美感的认识视角看,汉籍英译只宜由中国译者承担,或者由中国译者和国外学者通力合作完成。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应该处理好“译入”和“译出”的矛盾,知难而进,努力研究如何提高汉籍外译质量,尤其是研究如何把汉语中因模糊手法生成的美感最一138—
解读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语言瓶颈
大限度地在译语中再现出来。
事实上,汉语美学价值的半壁江山在其模糊,而汉语因模糊生成的诸多美学
效果确实难以原汁原味地复制到把数理关系誉为语言形式美的英语中去。当然,汉英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多有磨蚀不能成为我们翻译过程中敷衍应付、不负责任的托辞。尽管美文不可翻译,但是这不是绝对真理。比如在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傅雷译罗曼 罗兰的作品中,我们仍能感到美的光芒。因而注重英汉语语言美学与翻译互动关系的研究是中国文学通往诺贝尔文学奖殿堂的必由之路。它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英语之美,以英语的优势来补偿汉语模糊语言美学效果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的缺损。我们还应该从英汉对比视角解读汉英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的磨蚀,并提出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补偿模式和机制,为汉英翻译提供一些既宏观又具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思路或观点。今后的汉英翻译者若是能有以上认识,也许,中国的文学作品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方向,就挪近了一步。
撇开文学生态环境、理想主义倾向、政治侵扰和欧洲中心等各个层面不
谈,【12’我们认为英汉语语言美学生成机制的差异是横亘在中国文学通往诺贝尔奖前的一道坎。不过,我们认为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梦圆何时的问题上既不得妄自菲薄,也不要怨天尤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诺贝尔文学奖迟早会莅临中国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国度,而且我们相信这个时间不需太长。
注释:
[1]Nida,E.A.andC.R.Tabe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Leiden:Bfill.1969,P5.
[2)[6][8][9]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2、322、322—323、323
[3][10]林语堂:《京华烟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4]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t-),《文学评论)2002年第l期。
[5]杨瑞仁:《(边城)研究述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7]杨衍松:《果戈理——俄国散文之父》,<果戈理短篇小说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译
[11)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荚译的意叉),《中国翻译)2004年第2期。
[12]赖干坚:《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世纪末的反思与前瞻》,《外国文学》1997年第5期。
[责任编辑:黎虹]一139—
解读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语言瓶颈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范武邱, Fan Wuqiu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学术界ACADEMICS2010,""(6)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王宁.Wang Ning 多丽丝·莱辛的获奖及其启示 -外国文学研究2008,30(2)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首先,她的创作确实富于理想主义的倾向,其次,她既是一位跻身女权运动中的女性作家,同时又在作品中描写了殖民地题材,再加之她本人的流散身份,这使得莱辛同时成为文学创作界和理论批评界特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作者认为,莱辛的获奖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而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被看作是唯一的标准,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长期的失之交臂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的一些有实力并潜心创作的作家必将在不久的将来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2.期刊论文 昌切.CHANG Qie 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5)
诺贝尔文学奖是国际最高文学奖.百年来,中国籍本土作 …… 此处隐藏:280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资格考试]石油钻采专业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
- [资格考试]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麻风病防治知
- [资格考试]道路勘测设计 绪论
- [资格考试]控烟戒烟知识培训资料
- [资格考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三类人员安全员
- [资格考试]photoshop制作茶叶包装盒步骤平面效果
- [资格考试]授课进度计划表封面(09-10下施工)
- [资格考试]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读后感
- [资格考试]2007年广西区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试题
- [资格考试]软件实施工程师笔试题
- [资格考试]2014年初三数学复习专练第一章 数与式(
- [资格考试]中国糯玉米汁饮料市场发展概况及投资战
- [资格考试]塑钢门窗安装((专项方案)15)
- [资格考试]初中数学答题卡模板2
- [资格考试]2015-2020年中国效率手册行业市场调查
- [资格考试]华北电力大学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
- [资格考试]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 [资格考试]人教版高中语文1—5册(必修)背诵篇目名
- [资格考试]ISO9001-2018质量管理体系最新版标准
- [资格考试]论文之希尔顿酒店集团进入中国的战略研
- 全国中小学生转学申请表
- 《奇迹暖暖》17-支2文学少女小满(9)公
-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 2005年高考试题——英语(天津卷)
- 无纺布耐磨测试方法及标准
- 建筑工程施工劳动力安排计划
- (目录)中国中央空调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
- 中国期货价格期限结构模型实证分析
- AutoCAD 2016基础教程第2章 AutoCAD基
- 2014-2015学年西城初三期末数学试题及
-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完整版)
-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0
- 突破瓶颈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决策学招生目
- 现浇箱梁支架预压报告
- Excel_2010函数图表入门与实战
-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数学 13.1 轴对称 (
-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教程电子教案
- 2010北京助理工程师考试复习《建筑施工
- 国外5大医疗互联网模式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