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
◎麻蕊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于1904年发表在《教育世界》上.这本书自觉的运用了西方哲学和悲剧意识的理论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的评论和分析.虽然其中有些观点逻辑力量不足.结论有失偏颇,但是行文缜密,观点明确.是第一篇用系统的理论束评论《红楼梦》的著作.更难得的是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出缜密的学术思雏和起拔的艺术视角.尤其是以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为基础指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红楼梦》的悲剧挂.本文试从《红楼梦评论》赖以立论的西方悲剧理论切入,浅议王因堆对《红楼梦》悲剧性的评价.关键词哲学悲剧生命意志
王国维在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中就指出,生活的本质是欲望,人生的痛苦是由于缺乏而产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欲望都被满足之后产生的厌倦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面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生人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己矣。”这段话很清楚地阐明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这样的观点是由西方唯意志论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对人生的哲学认识脱胎而来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终极现实,自在之物。—切现象包括个体生命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的显现,即表象。意志本身是一种盲目的无止境的寻求生存繁衍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的驱使,不断产生欲望。某种欲望的不能满足是一种痛苦,即使在满足之后也会产生新的欲望和新的痛苦。“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帕王国维受他的影响很深,在‘红楼梦评论'中引述了他的部分观点。这奠定了全文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也为下文进一步阐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做好了理论铺垫.
在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中,王国维开篇就说“如上章所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f”指出中国人~贯秉承乐观的精神,喜欢团圆的结局。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多是才子佳人惩恶扬善式的写作模式。无视现实人生的痛苦,只谈纸上团圆和虚幻的幸福.迎合读者的欣赏趣味满足读者的虚幻愿望,这些带着封建意识,阶级局限和些许浪漫色彩的文学作品。其艺术价值是很有限的.唯有‘红楼梦》写出了人生的悲剧.个体生命的悲剧,并真实客观地表现出来.因此是。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
‘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这正符合上文所引述的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观点。作者对违逆传统乐天精神的‘红楼梦》给予了高度评价,正是看到了‘红楼梦》正视现实的真实性和它在浩如烟海充溢着世俗欢乐的文学作品中卓然独立的深刻的悲剧性。这种评价无疑是有其合理性而超前的,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异的美学眼光。
而后。王国维又以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为基础对‘红楼梦'是大悲剧这一结论进行具体的分析。叔本华的理论也是由西方悲剧理论发展而来的,为了更好的理解王国维的评论,在此对西方悲剧理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西方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在悲剧的效果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即悲剧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的心情恢复平静,达到心灵的净化.他的理论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18世纪19世纪末,叔本华提出了他的悲剧理论,因为生命意志也即欲望正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悲剧是解脱人
生痛苦的工具,悲剧的实质是引导我们抛弃生命意志,退出人生舞台获得解脱,“产生一种退却的情感,不仅是放弃生命,而且是放弃生存意志的本身~.在悲剧的结局上,他提出。悲剧
放弃说”,认为最后的结局是悲剧人物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地放弃了他们前此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享乐~.悲剧人物这种退让是由其自身意志决定的,而非两种矛盾力量对抗的结果.
这些悲剧理论在本章最后一节中有所阐述,“‘红楼梦>之
一’
200
9年第.5期■,
安徽文学
一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
为悲剧也如此。昔雅里大德勒回于‘诗论)中,谓悲剧者,所以l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感发人之情绪,而高上之.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故其目的,伦理学上之目的也”.贾宝玉的出家和林黛玉的辞世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正当欲求无法满足.生命毁灭心灵破碎而产生的悲悯之情,正达到了净化心灵的悲剧效果.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家就是一种解脱。在目睹人观园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香消玉殒而自己的爱情又破灭的情况下经历了心灵炼狱般的痛苦,深切感受到了个体力量在悲剧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彻悟了人生不可逆转的悲剧性,然后找到了解胃莞之道,远走出家,放弃一切尘世的享乐,没有了欲望也就与痛苦绝缘了.无欲无求超然世外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王国维思想中的解脱.“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这里的自律,他律是说必须是自悟达到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在别人的点化下而解脱的不是真正的解脱,其意志依然是受人控制的.这是作者的看法,显然他认为‘桃花扇’中候方域出家是由于张道士的点化而非他自己的领悟.而‘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是自悟而达到了真正的解脱.这一点我认为无法让人信服,如果照此观点,是自己领悟即所谓“自律”才算解脱的话,‘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写道: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己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登岸而去.只是寥寥数语,可见宝玉出家与这一僧—道有很大关系,他见到父亲依然无法割舍血缘亲情,还是上前拜见,这充分说明那时他尚未达到心如止水无欲无求的境界,他并非完全是自己领悟并走上解脱之路的.基于此。我认为王国维的贾宝玉才是真正解脱而‘桃花扇'中的人物并非如此这种说法有失公允.
注释:
王国维认为第三种悲剧最为感人,因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于普通境遇中的普通人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依照那时的道德规范从自己的立场考虑,即为了自己的欲求而向对方旄加压力
和影响,从而产生悲剧,这样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这种
悲剧就在日常生活中,造成悲剧的因素也都是人自身的欲望和选择,悲剧是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或者说是人的本 …… 此处隐藏:276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资格考试]石油钻采专业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
- [资格考试]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麻风病防治知
- [资格考试]道路勘测设计 绪论
- [资格考试]控烟戒烟知识培训资料
- [资格考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三类人员安全员
- [资格考试]photoshop制作茶叶包装盒步骤平面效果
- [资格考试]授课进度计划表封面(09-10下施工)
- [资格考试]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读后感
- [资格考试]2007年广西区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试题
- [资格考试]软件实施工程师笔试题
- [资格考试]2014年初三数学复习专练第一章 数与式(
- [资格考试]中国糯玉米汁饮料市场发展概况及投资战
- [资格考试]塑钢门窗安装((专项方案)15)
- [资格考试]初中数学答题卡模板2
- [资格考试]2015-2020年中国效率手册行业市场调查
- [资格考试]华北电力大学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
- [资格考试]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 [资格考试]人教版高中语文1—5册(必修)背诵篇目名
- [资格考试]ISO9001-2018质量管理体系最新版标准
- [资格考试]论文之希尔顿酒店集团进入中国的战略研
- 全国中小学生转学申请表
- 《奇迹暖暖》17-支2文学少女小满(9)公
-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 2005年高考试题——英语(天津卷)
- 无纺布耐磨测试方法及标准
- 建筑工程施工劳动力安排计划
- (目录)中国中央空调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
- 中国期货价格期限结构模型实证分析
- AutoCAD 2016基础教程第2章 AutoCAD基
- 2014-2015学年西城初三期末数学试题及
-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完整版)
-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0
- 突破瓶颈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决策学招生目
- 现浇箱梁支架预压报告
- Excel_2010函数图表入门与实战
-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数学 13.1 轴对称 (
-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教程电子教案
- 2010北京助理工程师考试复习《建筑施工
- 国外5大医疗互联网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