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法律文档 >

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之浅见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22
导读: 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之浅见 [摘 要] “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一种新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对话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本文从“对话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之浅见

[摘 要] “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一种新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对话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本文从“对话教学”的理论依据、表现形式和实现要点三个方面讨论其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对话教学; 以人为本

21 世纪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即在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在近几年,中专学校生源紧张、学生素质降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此,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叫苦不迭。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者及时转变观念,正视现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话教学”正是适应这种中专语文教育要求的一种教学精神和教学方法,本文就中专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谈一初浅的认识。

—、“对话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的表现形式

“对话教学”并非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其实,从《论语》对孔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已经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对话教学”是日益民主化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

(一) 学生和教师的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尚且如此,课堂教学更应该把学生从被灌输、被征服的客体地位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

生与教师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对话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又是相互认识的对象,同时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有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生生对话,指的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智慧、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诚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 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借助对话,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表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学生面对教材不仅仅是简单的解释和记忆,而是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以上三种“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其实是互相融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离不开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

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它们都是在平等合作的前提下,实现教学的人性化和创造性。

二、“对话教学”的实现要点

(一) 创设民主、平等、乐观、信任的对话氛围

“对话教学”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相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所以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这实际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在对话中,有时对话双方认识的真理成分多寡有别,但是各有其分量和价值,即使一方认识与自身的观点有偏差甚至截然相反,也应在对话中被揭示,而不应在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损中被否定和消灭,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在它后面往往会出现精彩的风景。笔者在教授《窦娥冤》一课分析窦娥的形象时,有些

学生对窦娥善良、淳朴的性格持不同见解,认为她自私、冷酷。理由是窦娥为了证明自己的冤枉、清白,临刑前发出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殊不知这会导致无数无辜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甚至会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相。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笔者及时给予了肯定,肯定学生的爱思考、敢于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学习精神。然后发动学生讨论:到底窦娥是否善良,是否冤屈,为何要发誓愿。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正因为窦娥的善良才导致了她蒙受不白之冤,而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及其应验恰是表明了窦娥的冤屈竟然感动了天地,同时也表现了窦娥不甘屈服于黑暗现实的精神,这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所在。在民主的对话中不仅学生的偏颇见解得到纠正,而且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也得到了鼓励。

另一方面,信任、乐观也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信任旨在建立一种可依赖和可预测的教学环境,它由教师的长期而稳定的行为方式所构成。即使面对那些最富有敌意和攻击性的学生,教师依然应该保持控制,避免回敬以同样的行为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非常喜欢身边的环境,而且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外界事物。现在的中专生在思想、语言、生活、交往等方面具有全新的色彩,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常常有深刻的理性思考,教师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自我生活体验、有创造力、发展力的行为主体,而不能简单地用“难对付”,“一代不如一代”的眼光来看。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的对话交流并非如期待中那样完美,教师此时要“学会满足”,不能

对学生求全责备,只有保持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才能使整个教学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

民主、平等、乐观、信任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丰富和提高的前提条件。 (二) 设置恰当的对话话题

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话题必须让每个同学有话说而不是部分同学动起来。在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迟军华老师在教学《吾家有女初长成》时,选择了一个好话题,即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了这个较好的话题,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一种氛围,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这样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也教得轻松。话题的设置在与文本有着必然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趣味 …… 此处隐藏:312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之浅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3446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