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法律文档 >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22
导读: 当时黑暗而畸形的社会孕育了精神病态且麻木的人,正是在这样畸形的社会下,陈白露这样一个偏执、可怜、可悲的人,这样一个在金钱社会被腐蚀、抛弃,走向沉沦的女性,向我们形象的诠释了一个简单深刻的道理:在黑暗

当时黑暗而畸形的社会孕育了精神病态且麻木的人,正是在这样畸形的社会下,陈白露这样一个偏执、可怜、可悲的人,这样一个在金钱社会被腐蚀、抛弃,走向沉沦的女性,向我们形象的诠释了一个简单深刻的道理:在黑暗的社会中,一切不满现实的人,只有以完整的人格并追随光明的信念前进,否则就只有伴随死亡的生活本质。

现实意义——人物精神轨迹及其社会悲剧实质

“我喜欢春天,喜欢青年,喜欢我自己”。有着良好的教育,受新潮文化影响,并有着自己的理想的陈白露,向往着地久天长、忠贞不渝、幸福甜美的爱情与生活,却因为经历了生活与爱情双重的不幸遭遇而厌倦人生,并渐渐放任随波逐流。当方达生出现后再次以“竹均”称呼陈白露时,她的高兴、意外、感动说明了陈白露其实是很眷恋以前的日子。“每天早上他一天亮就爬起来,叫我陪他看太阳。”想到以前的美好时光,追逐日出,追逐希望。

然而陈白露孤单一人的奋斗,在当时堕落的社会风气影响和物质、金钱享受的腐蚀诱惑下,最终成为上层社会的交际花,麻木的在享受、玩乐、打牌中浪费人生时光。黑暗、丑恶的环境歪斜的扭曲了陈白露的纯真性格,被腐蚀的灵魂,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只能依靠青春美貌换取放荡奢侈的生活来麻醉已经不再纯洁的思想和灵魂。

但做为一个曾经接受过新潮文化思想洗礼过的新女性,陈白露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清醒的,不满的。对底层劳苦人民的同情,对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生活的厌恶鄙夷使陈白露的思想精神处在不断的犹豫和挣扎中。一方面陈白露渴望纯真简单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金钱社会物质生活对她的侵蚀,在物质享受与虚荣的漩涡里越陷越深,无力自拔,时刻都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和折磨。

陈白露依靠着银行经理潘月亭,出入高级场所,穿着奢华讲究,沉迷与花天酒地,在男人面前承欢卖笑,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腐化堕落的生活。表面上很风光,很满足自己现在的生活,但是内心却是极度厌恶这种生活。想要走出去,却意识自己已经没能力再次开始了。根本没有人格意识可言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原本最真实的一面,失去了人格应有的尊严。这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被旧社会所腐蚀和吞噬的一个女性形象,陈白露就是这样堕落。当方达生看不惯她这样堕落空虚的生活,认为这样的生活毫无尊严可言,劝陈白露和他一起离开时,她却无力摆脱现实的环境,对于自己衣食住行的经济来源,也毫不为耻并心安理得。自甘堕落、玩世不恭、金钱就是一切的扭曲价值观终于表现出来:“我要人养活我”,“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花钱”, 资产阶级的金钱至上的颓废人生观已经开始控制陈白露的思想,不再有感情而言,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于金钱社会的迷醉享乐。

陈白露对上层社会之间的金钱交易关系看得清清楚楚,在黑暗势力的重重包围下,救助小东西的失败,使她再一次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与处境,也预感到自己今后的悲惨命运。黑暗近似残忍的社会,终于使得陈白露在对现实认识得更清楚的同时失去了对新生活的勇气。内心无法摆脱的矛盾使她挣扎在自己的梦里,当陈白露赖以寄生的银行经理潘月亭在公债市场惨败破产后,象征着堕落糜烂的旧生活的破灭,她又没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此时王福升、张乔治等人的丑恶嘴脸和行径,使陈白露遭受精神上的沉重打击。现实的残酷和金钱社会的冷漠,是对陈白露的最后打击。所有的不甘和无奈使陈白露对一切都沉默了,最终,只有选择在绝望中死去。“这—么—年—轻,这—么—美。”哀伤的、临死前的顾影自怜,“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的凄凉的挽歌,绝望的陈白露看透了一切,结束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可是面对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却又无法抵御;她也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的思想精神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而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黑暗残酷的金钱社会让陈白露看不到了任何的希望,是当时的社会抛弃了她,所以她也选择了抛弃那个黑暗社会。

陈白露醒后找不到一条新的人生道路,造成无路可走的悲剧的缘由是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尝试一条新的道路,开始她新的人

生。这既是她悲剧的结果,也是悲剧的根源。她已认定将依附上层社会权贵做为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她在最后的清醒不是一种真正的醒,而是一种半梦半醒。她虽然厌倦但却离不开那种腐朽堕落的生活。她只能对那个残酷冷漠的金钱社会发出最后的呐喊。在“太阳要起来了,可太阳不是我们的”的悲哀中走向死亡。

陈白露悲剧所给我们留下的深思,是那个罪恶社会的剥削制度的不可救药,是对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同时也揭示了以金钱为中心的罪恶社会的实质。陈白露的死是对人的生命剥夺,是对 “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罪恶社会制度的控诉。”陈白露以死来祭奠真正自由的生活,来追寻自己最后的一点人格尊严。有所觉悟而终未能真正清醒,陈白露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是一个值得同情又应该批判的充满矛盾的人物。

曹禺在《日出》中塑造的陈白露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一幅丑恶卑劣的社会形态,揭露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社会制度,喊出“你们的末日到了”的愤怒吼声。太阳冲破黑暗,现出光明。在《日出》中,用 “太阳就要出来了”来暗示光明的到来,结尾处工人的夯歌同样也象征着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旧的社会即将过去,通过不屈的力量将创造出新的社会。它既是浩浩荡荡的大时代的光明与力量的象征,又是对生活在黑暗中的没有光明的前途的剧中人物的一种反衬。

曹禺: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他的主要剧作有: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作曹禺三部曲);完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以及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明朗的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他的每一部剧作都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打动了读者和观众。他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日出》在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日出》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促进了话剧从“案头

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而《日出》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日出》是大型戏剧,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 参考文献:

[1]鲁迅 《伤逝》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 [2] 欧阳凡海 论<日出> 文学出版社 1951年 [3] 曹禺 《日出》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6年 [4] 鲁迅 《娜拉出走怎样》 珠海 …… 此处隐藏:146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3446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