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法律文档 >

《胡同文化》公开课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5
导读: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2、品味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 重 点:1、借助相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2、体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走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2、品味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

重 点:1、借助相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2、体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 教学思路:

导入:

奥运即将在北京举行,圣火在顺利传递中,大家很想去北京看奥运吧,看看我们的首都,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那么以前的老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是不是很有文化气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来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得意门生,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板书:胡同文化)

一、 首先,考究一下“文化”定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

胡同文化中的“文化”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因此胡同文化应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部分组成的。 二、那么文中将胡同和人连结起来的是哪一节呢?[提问并回答]

明确:第5节,它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齐读此段。强调胡同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主要”注意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我们先来看看胡同的物质部分,看看它本身具有哪些特征。

作者在第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请引用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1)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A、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B、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他了,是怎么说的? (“你往南边去一点”)

C、崇明人的方位意思也很强。

D、这里的高叫声、埋怨声都是什么语言? (口语,都是市民语言,很朴实。) (2)第2段呢?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A、为了改变形象,有些名字的读音采用了什么手段? (谐音,有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

D、有些胡同名还有些调侃意味,如大绿纱帽胡同,非常诙谐幽默,可以说是亦庄亦谐。 (3)第3段?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到底是哪一句?

都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该怎么说?

(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对,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是自行组织语言。 (4)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A、 这个网络的特点是什么呢?

(宁静。身居闹市,人们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宁静,“总是安安静静的”,我们说一水之隔似隔千里,一墙之隔隔来了闹中之静。) B、 那么为什么后文又要写到“唤头”、“惊闺”和盲人的短笛声呢?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胡同的特点:见幻灯片

过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学生朗读6—12段)

四、作者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全面概括了胡同的内涵,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大家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总写: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6段,安土重迁;

A、 他们不愿意搬家,舍不得“挪窝儿”,即使“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地根儿”什么意

思啊?

(口语副词,根本,开始,渗透到骨子里去了。)

B、即使外面下大的,里面下小的;外面下的斜,里面下正的,房子塌了也不愿意搬离,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表现。 7段,过往不多; A、 会“随分子”“处街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啊? (为了“合礼数”。) B、 除了“处街坊”,还有哪些活动?

(下棋、喝酒、会鸟,除此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 A、表现在哪?

(这里都是讲的吃的方面,衣食住行之中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对食的要求最能体现他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个角度来表现北京人。) B、请位学生朗读一下第8节。“嘿”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 (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无限的满足溢于言表。) 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A、怎么理解“闹”“过”? (“闹”,闹着玩,闹哄哄,很吵,跟我不相干;“过”,过就过去了,在人们脑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 10—12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A、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举例子,举了3个例子说明:《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茶馆》中的王利发祖传

开茶馆,善于经营,对权势他会奉承,对贫困之人他也很好,但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上吊自杀。《八月骄阳》中作者选取了一段对话,请两位同学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点京味来。说明天下之事与我无关,咱只管好咱这张嘴就行了,随遇而安,安分首己。第3个例子是电梯事件,人们用钢精水泥建起了高楼大厦,胡同文化却并不因此而消亡,它深入骨髓。当作者要为小姑娘出气时,两个老北京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冷眼旁观,逆来顺受,忍到极至,所以作者语带嘲讽的说:北京人真有你的。)

五、北京市民的这种文化内涵跟胡同、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有什么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比如:北京历史根源。 明确: 1、“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

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2、天子脚下,皇城意识的惟我独尊给了他们一种优越感,由于满足,不想追求新的东西,走向了保守、封闭的极端。

3、从元大都开始北京城经历了700百多年的历史,战乱频仍,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六、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A、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这3个词语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个跟不上时代的保守派呢? (不是)

让我们来看看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听听汪曾祺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幻灯片)

1、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怅惘的感伤、留恋之情。

2、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 …… 此处隐藏:151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胡同文化》公开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3437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