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公开课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2、品味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
重 点:1、借助相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2、体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 教学思路:
导入:
奥运即将在北京举行,圣火在顺利传递中,大家很想去北京看奥运吧,看看我们的首都,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那么以前的老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是不是很有文化气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来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得意门生,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板书:胡同文化)
一、 首先,考究一下“文化”定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
胡同文化中的“文化”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因此胡同文化应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部分组成的。 二、那么文中将胡同和人连结起来的是哪一节呢?[提问并回答]
明确:第5节,它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齐读此段。强调胡同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主要”注意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我们先来看看胡同的物质部分,看看它本身具有哪些特征。
作者在第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请引用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1)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A、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B、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他了,是怎么说的? (“你往南边去一点”)
C、崇明人的方位意思也很强。
D、这里的高叫声、埋怨声都是什么语言? (口语,都是市民语言,很朴实。) (2)第2段呢?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A、为了改变形象,有些名字的读音采用了什么手段? (谐音,有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
D、有些胡同名还有些调侃意味,如大绿纱帽胡同,非常诙谐幽默,可以说是亦庄亦谐。 (3)第3段?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到底是哪一句?
都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该怎么说?
(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对,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是自行组织语言。 (4)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A、 这个网络的特点是什么呢?
(宁静。身居闹市,人们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宁静,“总是安安静静的”,我们说一水之隔似隔千里,一墙之隔隔来了闹中之静。) B、 那么为什么后文又要写到“唤头”、“惊闺”和盲人的短笛声呢?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胡同的特点:见幻灯片
过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学生朗读6—12段)
四、作者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全面概括了胡同的内涵,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大家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总写: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6段,安土重迁;
A、 他们不愿意搬家,舍不得“挪窝儿”,即使“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地根儿”什么意
思啊?
(口语副词,根本,开始,渗透到骨子里去了。)
B、即使外面下大的,里面下小的;外面下的斜,里面下正的,房子塌了也不愿意搬离,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表现。 7段,过往不多; A、 会“随分子”“处街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啊? (为了“合礼数”。) B、 除了“处街坊”,还有哪些活动?
(下棋、喝酒、会鸟,除此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 A、表现在哪?
(这里都是讲的吃的方面,衣食住行之中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对食的要求最能体现他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个角度来表现北京人。) B、请位学生朗读一下第8节。“嘿”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 (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无限的满足溢于言表。) 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A、怎么理解“闹”“过”? (“闹”,闹着玩,闹哄哄,很吵,跟我不相干;“过”,过就过去了,在人们脑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 10—12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A、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举例子,举了3个例子说明:《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茶馆》中的王利发祖传
开茶馆,善于经营,对权势他会奉承,对贫困之人他也很好,但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上吊自杀。《八月骄阳》中作者选取了一段对话,请两位同学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点京味来。说明天下之事与我无关,咱只管好咱这张嘴就行了,随遇而安,安分首己。第3个例子是电梯事件,人们用钢精水泥建起了高楼大厦,胡同文化却并不因此而消亡,它深入骨髓。当作者要为小姑娘出气时,两个老北京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冷眼旁观,逆来顺受,忍到极至,所以作者语带嘲讽的说:北京人真有你的。)
五、北京市民的这种文化内涵跟胡同、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有什么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比如:北京历史根源。 明确: 1、“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
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2、天子脚下,皇城意识的惟我独尊给了他们一种优越感,由于满足,不想追求新的东西,走向了保守、封闭的极端。
3、从元大都开始北京城经历了700百多年的历史,战乱频仍,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六、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A、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这3个词语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个跟不上时代的保守派呢? (不是)
让我们来看看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听听汪曾祺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幻灯片)
1、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怅惘的感伤、留恋之情。
2、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 …… 此处隐藏:151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法律文档]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 [法律文档]向市委巡视组进点汇报材料
- [法律文档]绵阳市2018年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 [法律文档]浅析如何解决当代中国“新三座大山”的
- [法律文档]延安北过境线大桥工程防洪评价报告 -
- [法律文档]激活生成元素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 [法律文档]2014年春学期九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
- [法律文档]放射科标准及各项计1
- [法律文档]2012年广州化学中考试题和答案(原版)
- [法律文档]地球物理勘查规范
- [法律文档]《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
- [法律文档]2018年宁波市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
- [法律文档]工会委员会工作职责
- [法律文档]2014新版外研社九年级英语上册课文(完
- [法律文档]《阅微草堂笔记》部分篇目赏析
- [法律文档]尔雅军事理论2018课后答案(南开版)
- [法律文档]储竣-13827 黑娃山沟大开挖穿越说明书
- [法律文档]《产品设计》教学大纲及课程简介
- [法律文档]电动吊篮专项施工方案 - 图文
- [法律文档]实木地板和复合地板的比较
- 探析如何提高电力系统中PLC的可靠性
- 用Excel函数快速实现体能测试成绩统计
- 教师招聘考试重点分析:班主任工作常识
-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013年中山市部分职位(工种)人力资源视
- 2015年中国水溶性蛋白市场年度调研报告
- 原地踏步走与立定教学设计
- 何家弘法律英语课件_第十二课
- 海信冰箱经销商大会——齐俊强副总经理
- 犯罪心理学讲座
- 初中英语作文病句和错句修改范例
- 虚拟化群集部署计划及操作流程
- 焊接板式塔顶冷凝器设计
- 浅析语文教学中
- 结构力学——6位移法
- 天正建筑CAD制图技巧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57号——注册
- 赢在企业文化展厅设计的起跑线上
- 2013版物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实验6
- 直隶总督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