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法律文档 >

浅析“80后”形象的社会评价及演变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3
导读: 浅析“80后”形象的社会评价及演变 07社会学 丁家慧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引发“80后”文学现象以来,媒体的不断报道引起社会对“80后”广泛的关注与讨论,“80后”这一社会群体被贴上了诸多负面的标签,而

浅析“80后”形象的社会评价及演变

07社会学 丁家慧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引发“80后”文学现象以来,媒体的不断报道引起社会对“80后”广泛的关注与讨论,“80后”这一社会群体被贴上了诸多负面的标签,而汶川大地震和奥运会之后,社会上又出现了很多对“80后”的表扬和赞美,“80后”的社会形象经历了由众多批判到赞美的逆转,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80后”现象表明:对于“80后”形象的社会评价经历一个从大批判到大称赞的逆转过程;关于“80后”的社会形象的评价是代际评价的同义语,往往会伴随着偏见;了解、理解“80后”,是保持社会评价客观性的前提。 【关键词】“80后”形象 社会评价 演变

一、“80后”概念的解读

建国以来,享受单独命名权的一代人除了老三届就是“80 后”了。人们说起“老三届”往往带有褒义色彩,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苦难、奋斗、进取、成功的特殊人生历程。“80 后”得概念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群,但其实它包含着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文学等简单字面含义。在出现之初由一批80后少年写手如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等的崛起而逐渐进入媒体和大众的视野,并逐渐由文学领域延伸到了文化和社

会领域。

二、“80后”现象的兴起

“80后”现象的兴起缘起于上海《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1998年2月《萌芽》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7所重点大学共同发起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聘请王蒙等著名作家、学者担任评委。这次作文大赛使一批“80后”写手从中脱颖而出,韩寒、郭敬明、蒋峰、张悦然等获奖的少年写手们通过图书出版策划人借助于大众媒体的宣传和包装,直接获得了雀起的知名度和可观的经济效益。韩寒的第一部书《三重门》卖了100万册,春树的《北京娃娃》在美国出了英文版,郭敬明的《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则创造了出版界的神话,发行量每本都突破了120万册。这就使“80后”文学、“80后”现象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1]

三、 “80后”形象的演变过程 1、近年来累积的“80后”形象及争论

众所周知,与“50后”、“60后”、“70后”的“低调”、“沉默\相比,“80后”的确是最为“张扬”的一代。且不说这种张扬的风貌是“80后”自身所想要表现的,还是众人的瞩目将其强行推上风口浪尖的,总之,在人们的心中,“80后”的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已经烙下了深刻的印记。社会及媒体对其形象建构还处于肤浅化的状态,往往以偏概全,对“80后”名人的报道只注重某些方面,如韩寒的叛逆、郭敬明的物质;并把个别“80后”的行为特征推演到整个“80

后”身上,但凡能够沾得上边的都会拿出来晾一晾、晒一晒,比如80后女大学生、80后“富二代\、80后“农村娃\等等。久而久之,80后所指代的外延越扩越大,存在于这个群体身上的标签也越来越多,并且绝大多数都是负面标签。于是在这一时期, “80后”的社会形象便被构建成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缺乏责任感、追求消费、孤独冷漠等等,随着“80后”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在求职和工作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8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声音冒出来,引发争论的热潮。他们被媒体贴上了标签,诸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崇尚享乐主义、自理能力差、缺乏诚信、做事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等,“80后”成为放纵青春,反叛传统的代名词而关于这个群体,社会各界有着许多与之身份不甚相符的反应和评价,如草莓族、啃老族、月光族这些多少带有讽刺意味的贬义标签,以及垮掉的一代、堕落的一代、精神缺钙的一代等一系列沉重的代际批判。

2006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开辟“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专栏,在2007年里刊发关于“80后”的文章55篇, 《人民日报》等也发表了一些讨论“80后”的文章。从这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感受到争论的气氛: 《不要忘记还有一群农村“80后”》《谁说“80后”没有责任感?》《客观评价“80后大学生”的道德主流》《周济:“8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请别随意给我们扣上“80后”的帽子》《且慢为“80后”贴上标签》《不娶80后女子的理由》——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媒体对“80后”的报道逐渐深入、理性和全面,刘翔、朗朗、李想等“80后”正面典型被树立起来。[2]

2、2008年“80后”形象的逆转

2008年,由于参与汶川大地震救灾、保护圣火传递、志愿服务北京奥运会等行为,媒体和社会对“80后”发出一片盛赞之声。留学生在保护圣火传递中的爱国热情让《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8年5月6日刊载的《“80后”爱国热情令人刮目》一文中这样说:“他们不是迷失自我、没有使命感、没有归属感的一代,也不是缺乏对国家民族利益思考和担当的一代,更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是有理性、有教养、有朝气、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是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爱国情怀的一代。”北京奥运会期间“80后”志愿者被媒体称做“奥运会最闪亮的一笔”。汶川大地震救灾中,“80后”以军人、医务人员等专业救援人员或志愿者的身份冲到了第一线。《北京青年报》2008年5月22日发表评论《汶川地震后“80后”国人感动中国》高度赞美震后救灾中“80后”的表现:“当我们把很多泪洒给他们,把很多敬意献给他们,不经意间,我们发现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符号,他们就是那个首次被用代际命名的群体,他们叫‘80后’。他们??是捐血长龙里最大的构成;是志愿者队伍里最有活力的一群;??原来有情怀,原来很勇敢,原来懂大爱,原来能作为。??于是,‘80后’这个群体,以他们承新自我诠释和定位的共和国公民的身份,以及以公民身份的作为,得到了社会的重新检视和评价,并注定会以此进入2008的共和国记忆。”——原来贴在“80后”这一群体身上的贬义词的标签在2008年被换成了“有爱心、勇敢、坚强、奉献”等美好的字眼,“80后”的媒介形象建构实现了从批判到称赞的逆转。羊城晚报

在2008年6月14日《地震中“80后”用行动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这篇文章中,记述了绵竹市城北中学中学生、都江堰市的大学生村官、20多岁的志愿者在救灾中英勇无畏、不怕苦累的故事,用采访中见证的个体的行动来证明“他们都很优秀,非常出色。”“‘80后’垮下了吗?汶川大地震以毫无争议的事实证明:‘80后’没有垮下,他们站得很牢!”在国内“十大感动中国赈灾志愿者”大型网络投票活动中,有数位“80后”入围,成为这个活动的中坚力量,韩寒更获得了高达10%的票数。

有位著名且高龄的中科院院士,甚至在一次讲演中给台下的“80后”鞠躬。该年年末《南方周末》评选“年度人物”时,竟然将群体性质的“80后”列为候选名单。

这一时期媒体上对于“80后”一致是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评价,社会对“80后”的表现大加褒扬,使“80后”的媒介形象有了一个大的逆转。由众多批判到称赞,这一逆转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中的社会背景与传媒运作机制,去反思媒体对“80后”的报道是否秉承了客观、平等的原则。我们的社会是否应以更为冷静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一群体。

四、对于 “80后”频频出现形象危机的原因解读 1、“80后”出生的家庭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 此处隐藏:155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浅析“80后”形象的社会评价及演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3435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