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4)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才饮长河水, 又食武昌鱼。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 2 模糊性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细菌相对人体是小得无可比拟,但对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个庞然大物。地球相对于人是太大了,但相对于银河系、宇宙则又是不足为沧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与“小”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与“密”,也是一对模糊概念。“头发之稀”与“树林之密”相比,头发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几个人同时说“她真美”时,各人心目中认为美的程度却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给70分。古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时的绝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对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样,甚至超过西施。“美”在这里没有精确性,仅有一种模糊性。不仅形容词带有模糊性,其他词也大多带有模糊性。如名词“青年”、“中年”、“老年”之间也很难严格切分出一条界限。英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要等头上最后一根头发脱落了,才说他由非秃头变成了秃头,那显然是可笑的。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六)、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试举例阐述。P45 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一 任意性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16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1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 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
2 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 此处隐藏:670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综合文档]应答器设备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A1
- [综合文档]教师 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汇
- [综合文档]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竞职演说
- [综合文档]卫生应急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考试--题库(
- [综合文档]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
- [综合文档]汉语拼音表(带声调)
- [综合文档]二年级 上 思维训练( 1~18)
- [综合文档]特色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 [综合文档]机床经常出现报警“X1轴定位监控”
- [综合文档]《电子技术基础》21.§5—2、3、4 习题
- [综合文档]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 [综合文档]CRISP原理 - 图文
- [综合文档]2017年电大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答案
- [综合文档]浅析建筑施工安全毕业论文
- [综合文档]《回忆我的母亲》名师教案
- [综合文档]装饰装修工程监理规划
- [综合文档]三下乡心得体会-文艺
- [综合文档]柱计算长度系数 - 图文
- [综合文档]全流程思考,提高燃电系统热电转换率--
- [综合文档]2018年嘉定区中考物理一模含答案
- 433M车库门滚动码遥控器
- 8、架空线路施工规范
- 大学四年声乐学习的体会
-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再认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小结复习
- 小学六年级英语形容词用法
-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件01(岳麓版
- 2015年天津大学运筹学基础考研真题,考
- 微机计算机控制技术课后于海生(第2版)
- 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 Delphi程序设计教程_第1章_Delphi概述
- 第八讲 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勘
-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2.3构成物质的微粒(1)
- 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
- ch6_冒泡排序演示
- 第4章 冲裁模具设计
- 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流失论文[终稿]
- 再议有线数字电视市场营运模式
- 昆明供水工程监理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