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综合文档 >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 图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4
导读: “前知识”,但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在短时间内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因此这个实验要提前几天将一瓶澄清的石灰水放在教室内让学生观察或者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让学生感受到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含量较少

“前知识”,但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在短时间内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因此这个实验要提前几天将一瓶澄清的石灰水放在教室内让学生观察或者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让学生感受到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含量较少”。

证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如果直接通过让学生观察“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发现木条继续燃烧,且没有燃烧得更旺盛”来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由于学生尚未有“燃烧需要氧气”的“前知识”,所以很难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在实验之前,我也是先做了“将木条放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然后再做上面这一实验,学生发现木条在空气中也能燃烧,但没有氧气中剧烈,马上就能得出“空气中有氧气,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较低”的结论。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利用提供的仪器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在实验的过程中放入的红磷是过量的,从红磷的剩余与火焰的熄灭可以证明剩余的气体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在这个实验过后,我又用点燃的木条臵于集气瓶的瓶口,观察到火焰的熄灭则可以更加直观的再次证明剩余的气体的性质。

㈤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和思维的跳跃性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臵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在前面实验(在水中挤塑料瓶)的基础上,本人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就更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①装臵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针对上述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臵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用蜡烛测定用蜡烛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改用蜡烛实验时, 烧杯中的水几乎没有进入广口瓶中,为什么没有水进入?引导学生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后,紧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如何对上述实验进行改进,也能准确的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教学中分别选用红磷、蜡烛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适时引导学生层层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深化。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课题2 氧气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认为要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⒈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 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⒉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⑴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⑵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⑶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⒊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⑴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 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⑵问题2:实验的 …… 此处隐藏:344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 图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0250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