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研究思路探讨_熊英琼
CNKI的,如有疑问请联系文章作者。
·458·
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第38卷第3期
·学术探讨与论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研究思路探讨
12322
熊英琼,程绍民,刘端勇,喻松仁,丁成华
(1.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4;3.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25)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探讨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3-0458-04
“痹证”中医界的有识之士提出标准化研究日益深入,
“证”一词以作为病名不能反应本病的证因脉治特点,
,“痹证”不够严谨,中医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应改
“痹病”,并在全国第三次痹证学术研讨会上被确称为
定下来。2病因
《内经》自以来,对于痹病病因的探讨颇多,历代
医家大多根据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有所体会,但是总体
不外乎外因、内因和其他因素三大类。来看,
2.1外因
多为外感六淫之邪,正如《素问·痹论篇》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谓痹者,合而为痹也各以其
”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多因季节气候异常,外邪侵
袭肌腠经络,停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为病。由于感邪有所偏盛,故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从临床上看,痹病患者,往往遇气候寒冷、潮湿而发病或加重,也可因气候变化而缓解,这也说明外感六淫是痹病发病的重要外因。2.2内因
。《中藏经·五痹》包括情志失调和正气亏虚云
“气痹者,愁忧喜怒过多……筋痹者,由怒叫无时……”情志失调,伤及气机,其中尤以怒、思易致痹病。怒则气逆,思则气结,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故而导致血瘀阻滞脉络而发病。正气亏虚,风
正如《灵枢·百寒湿热等外邪才可乘虚侵袭而为病,
“风雨寒热不得虚,病始生》所提邪不能独伤人。卒然
盖无虚,故不能独伤人。此必因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宋代严用
《济生方·痹》“皆因体虚,和在中也指出腠理空疏,受
”此外,先天禀赋不足及妇女产后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在中医也属正虚范畴,这与临床上痹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及妇女产后护理不慎易发等也相符。2.3其他因素
包括饮食劳逸、痰浊瘀血、跌仆损伤等。暴饮暴损伤脾胃,湿不运化而生痰;饮食偏嗜,姿食甘肥厚食,腻、生冷之品,易伤阳助湿;或过量饮酒,易致湿热痰浊
皆可致痰浊阻滞经脉气血而成痹。内生。如此诸端,
过度劳累或安逸,亦可损伤正气,导致邪气乘虚侵袭;或气虚生痰,皆可致痹。临床上,劳力过度的人群,患痹病的概率较高,也说明了此问题。跌仆外伤,损伤肢
容易引起瘀血或出血,导致血行不畅,阻滞脉体筋脉,
,。
RA)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
中医痹病范畴。中医认为,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袭入,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
肌肉、筋骨疼痛、酸楚、麻木、重着、肿胀、以肢体关节、
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或累及脏腑等特征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的总称。中医对痹病的研究,源远流长,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其在防治痹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愈来愈为大家所认
相关研究文献和临床报道不胜枚举。现就中医学识,
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思路在痹病病名、
归纳、探讨如下。1病名
“痹”字,在中医文献中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三号
“疾畀(痹)”、“畀汉墓出土的帛书及竹木简中,记载有
(痹)痛”、“踝足畀(痹)”,《黄帝内经》等。而后对本
》“风寒湿病有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如《素问·痹论
”“所谓痹者,合而为痹也各以其时重感于三气杂至,
”风寒湿之气也。并提出有行痹、痛痹、着痹、筋痹、骨
痹等。而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命名各
、“风中提出“历节”异。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血痹”。《中藏经》的病名标新立异地提出“热湿”“气痹”。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痹中进一步对“风痹”、“风湿痹”、“历节病”加以详细论述。唐·王
《外台秘要》。明清以后病名越焘在又另立“白虎病”
“痹证”,来越复杂,有鉴于此,后世多统一称为沿用至
今。晚近,有医家通过研究古代医籍,结合临床,创造
”、“燥痹”、“无脉痹”等新病名。性地提出了如“尪痹
病名如此之多,一方面说明历代医家在认识和诊治本病的理论和临床方面各具特色,不断发展和深化;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本病命名繁杂与混乱的程度。近年来,国内中西医之间学术交流日益增多,中医界国际间的交流也方兴未艾,病名的不统一、不规范,不利于中医的学术发展。随着对中医病名的规范化和疾病诊断的
收稿日期:2010-07-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60377);江西省自然科学基
“十一五”金资助项目(2009GZY0118);江西省重点学科青年2010]35号-5)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熊英琼(1976-),女,江西南昌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
向:相关临床与科研工作。
(:
中医诊断学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CNKI的,如有疑问请联系文章作者。
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第38卷第3期
·459·
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加以发挥,
[1]
虽不尽相同,但不离此宗。如毛继等根据风寒湿三气的特点及形气相合、邪气的偏盛,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著痹),三气从阳化热而为热痹。治疗以益气祛风除湿、祛寒活络、通痹止痛为主,在临
[2][3]
杨福盛将其常床上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焦树德、
规分为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热痹、尪(顽)痹五大临床类型,依据风、寒、湿、热邪气之所偏,夹痰、夹瘀以及疼痛性质、病邪新久、经脉关节受累之轻重,
[4]
采用相应治法。郭维淮分为痛痹、行痹、热痹、血痹、湿痹,治以散寒、散风祛寒、清热解毒、补益气血、利湿,
[5]
均获良效。李济仁常以风、寒、湿、热的偏胜、兼夹、错杂、转化为辨证依据,分为风湿热型、风寒湿型、寒热
治疗上针对寒热分治,兼以祛瘀、化痰、通错杂型等,
[6]
络、扶正。谭维勇辨证分型为:风湿寒痹、风湿热痹、痰瘀痹、虚痹、杂合痹,提出治当注意调和阴阳、切中病
顾护胃气;把握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合理应用机、
[7][8]
祛风与祛湿药。戴裕光、庞学丰疗痹着重分寒湿、湿热两大类型,分别采用清利湿热、益气温经和祛风除
[9]
湿、除痹止痛治疗。王衍全等将本病分为3型:热邪炽盛型,治宜清热解毒、养阴通痹,方用白虎加桂汤合四妙永安汤加味;痰热瘀阻型,治宜清热健脾祛痰、利湿宣痹通络,方用导痰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当寒热并举,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小活络丸加减。孙振[10]
双将痹病分为:寒湿阻络型,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
治宜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 此处隐藏:957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实用文档]李践-有效提升销售的12大黄金法则8-大
- [实用文档]党支部换届工作方案
- [实用文档]2013年下期电子商务专业部宣传工作计划
- [实用文档]方庄一矿通风、钻探绩效工资考核管理办
- [实用文档]项目一 认识企业物流认识企业物流
- [实用文档]MBI_Display_产品蓝图规画
- [实用文档]北京市建筑业劳务作业人员普法维权培训
- [实用文档]锅炉燃烧调整与运行优化
- [实用文档]4支付结算业务的核算
- [实用文档]米什金_货币金融学_第9版各章学习指导
- [实用文档]水泥混凝土路面硬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实用文档]钢筋工程安全技术交底书
- [实用文档]关于公布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 [实用文档]太原市园林绿化施工合同范本 2
- [实用文档]周日辅导 初中英语分类复习单项选择题(
- [实用文档]第四章 文化经纪人的管理形式 第二节
- [实用文档]学宪法讲宪法竞赛题库
- [实用文档]《数值计算方法》期末考试模拟试题二
- [实用文档]爱词霸学英语:每日一句( 十月)
- [实用文档]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
- 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汇编(24
- 英国人的快乐源于幸福的家庭生活
- 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模拟数学试卷
- 真丝及仿真丝的种类有哪些?
- 【最新】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六
- 高中英语3500个必背单词
-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
- 最近更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
- 绿化工作先进乡镇事迹材料
-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 英语音标的分类
- 地下室底板无梁楼盖与普通梁板结构形式
- 美容师黄金销售话术
- 雅思写作满分作文备考方法
- 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
- 1度浅析装修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2017-2022年中国汞矿行业深度分析与投
- 计算机二级VB公共基础知识
- (何勇)秸秆禁烧_重在寻找出路
- 内外墙抹灰工程分包施工合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