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文档 >

考点2 统一国家的建立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23
导读: 考点2 统一国家的建立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一、中央 1、建立皇帝制度: (1)确立皇帝的称号 (2)皇帝的称谓、命令和玉印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3)皇帝的权力:拥有绝对

考点2 统一国家的建立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一、中央

1、建立皇帝制度:

(1)确立皇帝的称号

(2)皇帝的称谓、命令和玉印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3)皇帝的权力:拥有绝对的权力。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4)特征: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二、地方

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面设置县。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

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适应汉初中央集权的需要(适应政治大一统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提出:董仲舒。

内容:“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兴办太学。

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政治——颁布推恩令

1、背景:王国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2、目的:巩固国家统一,维护中央集权

3、措施:

(1)颁布“推恩令”(主父偃)——以让更多的皇族子孙领受皇帝的恩泽为理由,要求诸王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建立侯国。

(2)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

4、效果: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彻底解决。

1

考点3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民族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2)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内迁(“五胡内迁”),鲜卑族拓跋部影响最大

2、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增强

3、鲜卑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政权面临着危机

二、目的: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三、措施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汉姓(元)、穿汉服、通汉婚、说汉话,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学习汉族文化

四、影响

1、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主要)

2、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3、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继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太宗的治国思想:a吸取隋亡教训,懂得为君之道 b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太宗主要政绩(治国措施)

(1)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省六部)

(2)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

(筒车、曲辕犁)

(3)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

(4)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国子学、太学)

(5)民族关系: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天可汗)

二、“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也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2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一、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发展:

1、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

2、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即特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3、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常科考生先在州府初试合格后进京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

4、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基本特征。

三、评价:科举制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通过公开公平的考试,改善了用人制度,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发展。前后沿用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考点4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交子

1、原因:

(1)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起来

(2)为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

2、概况:北宋时四川地区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纸币,南宋发行了纸币会子.

3、影响: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说明了商业的繁荣。

二、瓦子

1、北宋东京城市内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瓦子”里的舞台叫“勾栏”。此外还有耍杂技、踢球和进行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

2、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超过百万,市内供人们娱乐消遣的场所“瓦舍”。

考点5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

1、明太祖

(1)直接原因:胡惟庸案

(2)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3)措施:废除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秦始皇设立)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4)作用:这一措施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2、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作用是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二、清朝——军机处

3

1、原因:为军事上的需要。

2、雍正时设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事务。

3、乾隆时进一步加大了其权力,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工具。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

(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成为跪受笔录的工具。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

2、概况: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年派郑和从刘家港(江苏太仓)出发,出使西洋,郑和到达印度古里。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到过2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意义: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4、郑和下西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1)南洋的地理范围:东南亚地区

(2)概况:唐朝时,就有人到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后,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

(3)意义:郑和下西洋后到南洋去的人更多并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中国文化对南洋的影响非常明显。

闭关锁国

一、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与外国贸易

②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③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

二、表现: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统一台湾后,“海禁”政策放宽松江、泉州、广州、 …… 此处隐藏:329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考点2 统一国家的建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ku/180448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