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新时代、新使命、新挑战
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新时代、新
使命、新挑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XX年10月18日上午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开幕。党的十九大,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新的期待、新的使命、新的要求。” 一、坚持文化自信,教育要传承好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礼仪、家庭伦理、治国安邦有诸多经典论述。但一段时间以来,西方思潮侵蚀了人们的思想,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外国的制度就是比中国好。前段时
间,有微信说中学教材编写部出了汉奸,谈中学教材去中国文化——成人也就罢了,学生也开始没有了中国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没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缺了中国力量。北大新生调查没有学习动力和目标,厌学。中国名校培养的学生不愿留在国内为国家作贡献,不认同自己的国家,这多么危险!
习总书记清晰看到了这一点,亲自指示,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二、教育的使命: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教育“要以拓宽知识、提升能力和丰富生活为导向,健
全促进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三、学校教育的新挑战:如何发展素质教育
我校自实施“337”堂教学改革以来,全体老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有了极大转变。把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意识越来越强,满堂灌的堂越来越少,堂教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教学节奏的把控越来越合理,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我们提出的三个“更重要”——“目标比内容更重要,学情比教情更重要,效果比进度更重要”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到体现。大家对“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关注远远多于“为什么教”(目标);对自己“怎么教”(教情)的关注远远多于学生“如何学”(学情);对“教到哪里了”的关注远远多于“学到哪里了”(效果)。其实细想一下,多数老师写教案,不就是更多在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教到哪里了”吗?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关注“教”的过程;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落实“教”的过程。学生“会怎么学?”“在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些真正关乎学生是否“真学”的问题,我们从备到上甚至到作业的批改与讲评,都关注不够。撇开了对学生“学”的关注,我们的堂教学效率怎么会高呢?
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要想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保持持续提
升势头,突破我们现在的质量瓶颈,关键在提升堂质量和训练效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再转观念,让“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新改一再强调,要把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才是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堂的主导。我校“337”堂教学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强制性还原学生的堂主体地位,但我们显然做得不够。即使坚守守“337”的基本导学环节,但更多的是有其形而无其神。所谓的几个环节,也不过是变换了“教”的节奏。老师想得更多的,依然是这个环节怎么教,下个环节教什么而已。而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才是所有教学环节的灵魂,老师一定要守住这个“灵魂”,把自己的角色从“教”转型到“导”,不要再去“抢镜头”了!
2、改变备,让教案不再只是老师的“教”案。传统上的老师备过程,就是老师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老师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过程。最多再思考一下教学方法,考虑一下学生应有的反应。教学环节设计所思考的所有的主语,都是老师。这样的教案,是名副其实的“教”案,完全是用以指导老师如何“教”的。老师设计再周密,在堂上讲得再精彩,都效果有限。因为没有让学生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角,漠视了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就没有了落脚点。 要提升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从备开始。教学的目标要
落点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教学的环节设计,要落点于学生的参与、思考与反馈;教学的方法设计要落点于对全体学生的关注,落点于知识信息的二次转换;教学设计思考的主语,要从老师变成学生;教学的效果期待要从“我讲得好”转向“学生学得好”。把传统的“教学”案变成真正的“导学”案,或是“学历”案。
3、改革堂,让学生真正有获得感,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堂角色的转换,关键在堂上要学会“闭嘴”。堂上有一条定律:你讲得越多,学生越不会。(这句话不能逆向理解为老师讲得越少越好。)意思是能让学生自己做的,老师就不要讲。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感受、智慧等都是教学的生长点,老师要充分让学生呈现。老师要讲的是精妙处、点化处,是提炼性的东西。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把知识分为三类:一是事实性知识(理解、记忆、再现、判断),学生学习这类知识主要是“记中学”,靠记忆;二是方法性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如数理演算,科学推理,这类知识要靠学生进行思考、尝试、讨论、问对、争辩、推理、运用、拓展等,要在“做中学”,不能只靠听或看,更不能靠记;三是价值性知识(学科价值,学习意义),主要靠学生体验、反思、取舍、比较、分享、创造等进行学习,要在“悟中学”。 当前的问题是,部分老师由于喜欢讲,所有的知识都被
老师“讲解”“灌输”给学生,变成了事实性知识,需要学生边听边记,这就违背了学生应该在“做中学”和“悟中学”的科学规律。这就很好解释师生普遍的疑惑:老师说,学生真笨,我明明讲清楚了,还讲了几遍,学生还是做不起;学生说我明明听懂了,不知怎么回事,就是做不来。 殊不知,老师靠讲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从老师自己的“理解”到讲授出来,就已经丢失了不少;学生从“接收”到自己“领会”,又丢失了不少,何况多数学生不可能“完全接收”。到学生这儿就已经“抛洒”了不少的“知识”,怎么能形成他的能力?怎么能支撑 …… 此处隐藏:205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资格考试]机械振动与噪声学部分答案
- [资格考试]空调工程课后思考题部分整合版
- [资格考试]电信登高模拟试题
- [资格考试]2018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
- [资格考试]坐标转换及方里网的相关问题(椭球体、
- [资格考试]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 [资格考试]广东省2006年高应变考试试题
- [资格考试]LTE学习总结—后台操作-数据配置步骤很
- [资格考试]北京市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和外籍整形外科
- [资格考试]中学生广播稿400字3篇
- [资格考试]CL800双模站点CDMA主分集RSSI差异过大
- [资格考试]泵与泵站考试复习题
- [资格考试]4个万能和弦搞定尤克里里即兴弹唱(入
- [资格考试]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 [资格考试]《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学习心
- [资格考试]标准化第三范式
- [资格考试]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修
- [资格考试]五年级上册品社复习资料(第二单元)
- [资格考试]2.对XX公司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意见建议
- [资格考试]关于市区违法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 二0一五年下半年经营管理目标考核方案
- 2014年春八年级英语下第三次月考
- 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五单元《松
- 2016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
- 多渠道促家长督导家长共育和谐 - 图文
- 2018 - 2019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圆锥曲线
- 竞争比合作更重要( - 辩论准备稿)课
- “案例积淀式”校本研训的实践与探索
- 新闻必须客观vs新闻不必客观一辩稿
- 福师大作业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1-7单元课文翻译及
- 年产13万吨天然气蛋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 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
- 地下车库建筑设计探讨
- 南京大学应用学科教授研究方向汇编
- 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6章 第4节 来
-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 - 以《
- 2019年整理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
- 广西民族大学留学生招生简章越南语版本
- 故宫旧称紫禁城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