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写作背景
1、关注和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总结和整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1843年,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初步定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一度中断该书写作;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放在革命理论的研究上。1849年8月,马克思作为政治流亡者被迫迁居伦敦后,重新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推动他进入直接写作阶段。他认为,危机必然引发新的革命。为了给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通宵达旦地工作,整理他所积累的经济学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导言》是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写作于1857年8月下旬,是马克思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撰写的“总的导言”。这是一篇未完成的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902年才被发现,1903年由考茨基第一次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
1859年6月,马克思整理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称该书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为此写了序言,通常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此后,马克思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思路出版该书的第二、第三分册,而是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进行整理,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有些内容是相关的,甚至是重叠的。所以在《资本论》扉页上通常著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字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初篇,《资本论》是其续篇,二者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学说。
二、主要内容
在《导言》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依据,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各种谬论和错误观点,精辟地阐述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以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伟大变革。
《导言》全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空谈生产一般、从孤立地个人出发研究生产、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说成是永世长存的生产方式等观点的批判,强调要社会地、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指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并列起来,认为发生变化的只是分配方式,往往把分配提到首位,当作主要研究对象。相反,马克思则认为生产不是某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它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生产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他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生产提到首位,指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一个总体地各个环节,生产是出发点和决定因素,而分配形式不过是生产形式的另一种表现。因此,政治经济学应当主要研究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研究生产,不仅要研究生产一般,研究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研究生产借以实现的特定形式,研究不同阶段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形态。不能把生产中的统一与差别、一般与特殊割裂开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要空谈“生产一般”,目的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永存与和谐。
第二部分,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割裂和并列的错误观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正规的三段论法”是:“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指出应从它们之间的互相关心中把握生产关系。1、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马克思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指出生产居于支配地位,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1)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①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既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消费,又表现为劳动力的消费;②消费也直接是生产:一方面通过生活资料的消费生产出劳动力,另一方面在消费生产资料的同时生产出新产品。(2)生产和消费互为中介,互相依存。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作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3)生产和消费互相创造着对方。消费从2方面创造着生产:①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②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生产从3方面创造着消费:①生产出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出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出消费的动力。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决定论,阐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认为生产三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可以取得不同的收入,地租是土地的产物,工资是劳动的产物,利息和利润是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批判了分配先于生产的错误理论,认为不是分配决定生产,而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包括产品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分配。产品的分配只是生产要素分配的结果。生产要素的分配直接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就是这种分配的产物。总之,分配并不是完全独立于生产之外的领域,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是由生产的结构决定的。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3、生产和交换的关系。“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交换是生产与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媒介,它也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和交换不仅具有直接同一性,而且互相作用。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4、结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体中的各个环节,是要有机的统一体。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第三部分,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指出科学地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2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从具体到抽象,即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道路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即“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现实为依据,从简单的抽象规定开始,逐步上升到越来越具体的规定,从而在理论上使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过程得到科学的说明和再现。马克思认为第二条道路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原因在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能够反映事物的全面性、总体性,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局限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不能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马克思所运用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自觉而忠实地符合资本主义本身的客观逻辑,总的说来是同现实的历史过程相一致的,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此外,马克思还运用了具有特色的“人体解剖”方法和“普照的光”方法。2、“人体解剖”方法。“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马克思以“劳动”这一简单的范畴来说明这个问题。“劳动”范畴有其形成史,当劳动成了创造财富的一般手段,而与劳动特殊没有特别要求的时候,“劳动一般”才能产生。“人体解剖”法是考察经济现象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论,运用时注意原则:①典型分析:选择的解剖对象应具有典型性。②自我批判:要达到对历史的“客观的理解”,必须对现代社会有一种“自我批 …… 此处隐藏:238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资格考试]石油钻采专业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
- [资格考试]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麻风病防治知
- [资格考试]道路勘测设计 绪论
- [资格考试]控烟戒烟知识培训资料
- [资格考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三类人员安全员
- [资格考试]photoshop制作茶叶包装盒步骤平面效果
- [资格考试]授课进度计划表封面(09-10下施工)
- [资格考试]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读后感
- [资格考试]2007年广西区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试题
- [资格考试]软件实施工程师笔试题
- [资格考试]2014年初三数学复习专练第一章 数与式(
- [资格考试]中国糯玉米汁饮料市场发展概况及投资战
- [资格考试]塑钢门窗安装((专项方案)15)
- [资格考试]初中数学答题卡模板2
- [资格考试]2015-2020年中国效率手册行业市场调查
- [资格考试]华北电力大学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
- [资格考试]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 [资格考试]人教版高中语文1—5册(必修)背诵篇目名
- [资格考试]ISO9001-2018质量管理体系最新版标准
- [资格考试]论文之希尔顿酒店集团进入中国的战略研
- 全国中小学生转学申请表
- 《奇迹暖暖》17-支2文学少女小满(9)公
-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 2005年高考试题——英语(天津卷)
- 无纺布耐磨测试方法及标准
- 建筑工程施工劳动力安排计划
- (目录)中国中央空调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
- 中国期货价格期限结构模型实证分析
- AutoCAD 2016基础教程第2章 AutoCAD基
- 2014-2015学年西城初三期末数学试题及
-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完整版)
-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0
- 突破瓶颈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决策学招生目
- 现浇箱梁支架预压报告
- Excel_2010函数图表入门与实战
-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数学 13.1 轴对称 (
-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教程电子教案
- 2010北京助理工程师考试复习《建筑施工
- 国外5大医疗互联网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