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3)
3.学生对惯性常有一些模糊认识,如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等,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事例加以分析,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学生对惯性获得正确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下一节讲述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时,要进一步加深对惯性的认识.
(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要求:
1.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说明:
1.这一节是由牛顿第一定律到牛顿第二定律的过渡性的一节,也是关键性的一节.既要进一步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又要为讲述牛顿第二定律作好准备.
2.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即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或)方向发生了改变,就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由此必然可以推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要使学生明白这个推理,并且要在这个推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切实地认识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惯性的大小,即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小(大),表示物体的惯性大(小).确切地理解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而且可以进一步澄清对惯性的错误认识.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有一个过程,学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还应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4.知道了影响加速度大小的两个因素之后,就为下一节讲解牛顿第二定律作好了准备.
(三)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要求:
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知道得出这个关系的实验.
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知道得出这个关系的实验.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怎样定义的.
4.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5.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计算.
说明:
1.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有各种做法,教材中的做法比较简易,课堂演示比较可靠.这个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办法,以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中,关于小车所受的拉力,只要求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量,而不要求进一步证明.
实验中,是用小车的位移比较加速度的大小的,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是从比例式推导出来的.要使学生明确地知道,只有选择合适的单位才能使比例常数k=1.国际单位制就是一种合适的单位.这里,不要求说明其他的单位制.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应强调以下几点.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的F合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力.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具有所谓“矢量性”,即公式中的F和a都是矢量,且二者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具有所谓“瞬时性”,即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与该时刻的合外力相关:合外力发生改变时,加速度随之发生改变;合外力在某一时刻停止作用,加速度随即消失.
4.通过这一节的例题和练习,应当使学生熟悉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解题.为了求得合外力,要应用力的合成的知识;为了求得加速度,要应用运动学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练习具有综合性.为了突出基本练习的特点,题目本身的物理情景都比较简单.有时应用正、反比的关系可以方便地解决问题,所以在练习中安排了这种题目.
5.关于质量和重量的关系,初中已经给出公式G=mg,其中g作为G和m的比值给出.学习了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学生应该对这个公式有新的认识,为此,在本节的练习中给出了相应的题目(第6题).
(四)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说明: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因此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也可以告诉学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它们同时产生、消失,但不要求学生硬记.
2.不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教材安排了几个题目,以期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3.一个物体静止地放在水平支持物或者挂在悬绳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绳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量,在第一章要求学生作为事实接受下来.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对此有所理解.为此,在节后的练习中安排了两个题目(第4、5两题),要求学生自己证明.据了解,学生不习惯作证明,所以要求学生独立地证明,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有好处的.
(五)力学单位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说明:
为了使学生理解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本节后的练习中出现了综合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题目,这也为下一节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作了准备.
(六)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说明:
1.关于物体受力分析,本书不采取单独列节的办法讲述,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贯穿在各章的讲述之中.第一章结合力的性质进行受力分析,这一章和下一章结合力的性质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在下一章的“本章小结”中,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关于受力分析的方法.我们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掌握受力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总结的能力.
2.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分析摩擦力,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在高中一年级不要求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作这种分析,特别是关于静摩擦的分析;也不作为问题单独提出来,分析摩擦力是动力或阻力、摩擦力做正功或负功.这类问题可逐步解决.
3.要求学生知道动力学主要有两类问题,掌握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解决动力学的一般步骤大体是: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列出方程求解.书中的例题注意作这种分析,然后求解.应当要求学生不要急于进行计算,要逐渐习惯于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养成这种好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会很有帮助.
在这一章的“本章小结”中,要求学生自己总结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4.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动力学问题,即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列出方程求解,往往比较方便.书中的例题采取了这种方法求解,希望学生能够逐渐熟悉这种方法.有的教师愿意明确提出“正交分解法”,这要看学生的情况而定,要因材施教.
(七)超重和失重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说明:
1.本书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分析了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应该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地球 …… 此处隐藏:260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教学研究]2012西拉科学校团少队工作总结
- [教学研究]建筑工程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 [教学研究]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和面
- [教学研究]ERP电子行业解决方案
- [教学研究]钢支撑租赁合同范本
- [教学研究]预应力自动张拉系统用户手册Rev1.0
- [教学研究]MOOC课程:金瓶梅人物写真(每章节课后
- [教学研究]追加被执行人申请书(适用追加夫妻关系)
- [教学研究]2014年驾考科目一考试最新题库766
- [教学研究]2013-2014学年度九年级物理第15章《电
- [教学研究]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下26课-客
- [教学研究]小导管注浆施工作业指导书
- [教学研究]一般财务人员能力及人岗匹配评估表
- [教学研究]打1.2.页 小学一年级暑假口算100以内加
- [教学研究]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
- [教学研究]2012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_35412
- [教学研究]最简易的电线电缆购销合同范本
- [教学研究]如何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
- [教学研究]工作分析与人岗匹配
- [教学研究]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
-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小学三年级
- 台湾宜兰大学互联网交换技术课程 01_In
- 思想品德:第一课《我知我家》课件(人
- SAR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点目标仿真报告(附
- 利辛县“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手机APP行业市场发展趋
- 广告策略、创意表现、媒体方案
- 企业如何申请专利的的几点思考
- 《中国教育简史》网上作业
-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
- 年终晚会必备_精彩的主持稿_精心整理_
- 信息工程专业自荐书
- 2019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练习:第十二单
- JAVA俱乐部管理系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 2016-2021年中国小型板料折弯机行业市
- (人教新课标)六上_比的基本性质课件PPT
- 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网申论备考技巧:名言
- 神经阻滞麻醉知情同意书
- 施工企业信息填报、审核和发布的相关事
- 初一(七年级)英语完形填空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