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机制研究
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机制研究
区域产业联动是顺应产业结构上级、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在规律,努力破除产业关联互动的障碍,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本文在研究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的基础上,界定区域产业联动的内涵,探析区域产业联动的几种主要机制。
关键词:产业联动 机制 区域分工 比较优势
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依据
(一)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
早期的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主要是研究基于自然禀赋差异(如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历史和地缘等因素)所决定的分工理论,最早的分工理论是亚当 斯密提出的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其认为一个国家输出的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而进口本国在生产上处于劣势的产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其核心是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只要某国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应当集中力量生产这种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然而,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没有说明为什么各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或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以相对价格差异学说补充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分工理论,创立了要素禀赋学说。其认为区域分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差异,并由此决定了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两个地区在同一产品生产上的成本差异,是由于各自的要素价格不同,而这又是由于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造成的;不同产品生产的要素配置比率不同,从而导致对不同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也不同。由于各地区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每个地区分工生产相对密集地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便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生产要素使用具有替代性的前提下,一地区密集使用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就拥有由成本优势所决定的区域竞争优势,通过区际贸易,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各自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以上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对于解释19世纪到二战前的国际贸易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当今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国内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发展,并参与区域产业联动仍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生产要素赋存状况
在决定国际或区域分工和合作以及区域产业联动上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分工理论
现实的变化使传统理论的缺陷日益凸显,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这直接推动了对区域分工的研究,新的分工理论应运而生。
基于新要素禀赋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优势理论。新要素禀赋学说,扩大了要素的范围,赋予要素新的含义,如智力投资、培训、研究与开发、技术进步以及信息获得都可以形成新的比较利益,出现新的贸易的相对优势。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和区域生命周期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要素禀赋理论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或地区在分工合作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并且在区域产业联动中应该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找准位置与重点发展产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基于规模经济和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效应的主要来源不再是比较利益,而主要以规模递增收益为主。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或区域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需求偏好相似说用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分析了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其认为工业品生产的初期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的需求;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
基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钻石结构”系统中的诸因素。他认为,影响一国开发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这四个方面条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一国众多的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是国内“四因素环境”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同时,机遇和政府的作用,也对国家竞争机制起着辅助作用,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应起一种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欲的作用。新的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再次阐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区际贸易中应找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利用其优势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以寻求区域间的产业联动与共同发展。
区域产业联动的内涵
产业联动是指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联合发展。产业联动从数量上可以分为单个区域(即一个区域内部)的产业联动(具体是指同一区域内各产业间的联动发展)和多个区域之间的产业联动(具体是指不同区域间相同产业或不
同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几个区域作为整体就是一个高层次的大区域。
区域产业联动是指顺应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转换、区域发展等内在规律,努力破除产业、区域、要素资源等关联互动的障碍,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协作,积极开展高效的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促进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寻求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有限的资源供给范围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优效率,是以区域间产业互为需要、互利共赢为目的、双向互动的良性发展过程。
区域产业联动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区域产业转移是指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则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积极的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联动升级进而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高效手段之一。区域产业联动升级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纯产业间的联动升级。区域产业联动与区域产业转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区域产业转移往往会加速区域产业联动,区域产业联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区域产业转移的高级化和最终目标。
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机制
开展区域之间产业联动是生产力发展内在扩张性的必然趋势,也是区域分工与合作合理化的客观要求。联动是政府引导区域产业分工、调整生产力布局的手段,不同区域具有不同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无障碍流动、组合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局面。而根据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这种利用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的方式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一)计划机制
区域产业联动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联动的决策权、资产增量和建设项目在各个地区的分配权,乃至资产存量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转移权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以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身份享有执行中央政府指令的权力,对产业联动项目的安排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而企业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权力。
相关推荐:
- [实用文档]李践-有效提升销售的12大黄金法则8-大
- [实用文档]党支部换届工作方案
- [实用文档]2013年下期电子商务专业部宣传工作计划
- [实用文档]方庄一矿通风、钻探绩效工资考核管理办
- [实用文档]项目一 认识企业物流认识企业物流
- [实用文档]MBI_Display_产品蓝图规画
- [实用文档]北京市建筑业劳务作业人员普法维权培训
- [实用文档]锅炉燃烧调整与运行优化
- [实用文档]4支付结算业务的核算
- [实用文档]米什金_货币金融学_第9版各章学习指导
- [实用文档]水泥混凝土路面硬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实用文档]钢筋工程安全技术交底书
- [实用文档]关于公布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 [实用文档]太原市园林绿化施工合同范本 2
- [实用文档]周日辅导 初中英语分类复习单项选择题(
- [实用文档]第四章 文化经纪人的管理形式 第二节
- [实用文档]学宪法讲宪法竞赛题库
- [实用文档]《数值计算方法》期末考试模拟试题二
- [实用文档]爱词霸学英语:每日一句( 十月)
- [实用文档]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
- 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汇编(24
- 英国人的快乐源于幸福的家庭生活
- 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模拟数学试卷
- 真丝及仿真丝的种类有哪些?
- 【最新】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六
- 高中英语3500个必背单词
-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
- 最近更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
- 绿化工作先进乡镇事迹材料
-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 英语音标的分类
- 地下室底板无梁楼盖与普通梁板结构形式
- 美容师黄金销售话术
- 雅思写作满分作文备考方法
- 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
- 1度浅析装修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2017-2022年中国汞矿行业深度分析与投
- 计算机二级VB公共基础知识
- (何勇)秸秆禁烧_重在寻找出路
- 内外墙抹灰工程分包施工合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