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资格考试 >

南京大学应用学科教授研究方向汇编(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4
导读: 目前研究领域:氧化损伤与衰老、衰老相关疾病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 肿瘤表型相关基因的遗传学变异及其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高通量测序在复杂性疾病遗传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魏继武:教授,电话:025—83686578

目前研究领域:氧化损伤与衰老、衰老相关疾病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 肿瘤表型相关基因的遗传学变异及其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高通量测序在复杂性疾病遗传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魏继武:教授,电话:025—83686578,邮箱: wjw@nju.edu.cn

在内皮祖细胞介导的肿瘤基因治疗、溶瘤麻疹病毒介导的肿瘤生物治疗、免疫诱导小干扰RNA介导的免疫和抗肿瘤代谢治疗、肿瘤靶向纳米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发现和成果,发表在Cancer Cell, Cancer Res, J Virology, Int J Cancer, Gene Ther等一流专业期刊。

研究领域:溶瘤麻疹病毒疫苗株介导的癌症生物治疗及相关机制研究、免疫诱导小干扰RNA的研发与应用、靶向肿瘤代谢重编程的治疗、生物纳米材料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

周国华:教授,电话:025-80860195,邮箱:ghzhou@nju.edu.cn

承担国家、军队和其它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包括973重大课题研究计划子项目1项、国家863重大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得国家新药证书4项,获得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二等奖以上成果5项。

研究领域:药物基因组学与遗传药理学、重大疾病的分子诊断新技术、单细胞分析新技术、新型纳米药物的开发与应用。

施毅:教授,邮箱:shiyi56@126.com, 研究领域:

肺部感染: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②细菌和真菌的耐药机制。③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病机制。④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病机制。

急性肺损伤:①新的机械通气模式(如肺开放技术、保护性肺通气等)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②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③重症肺部感染与急性

肺损伤。

肺癌:①肺癌发病机制。②肺癌的早期诊断。③肺癌治疗新药的临床研究。

唐政:教授,电话:025-80863761,邮箱:tang_dr@163.com, 研究领域:

1、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肾小球疾病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通过临床探索性研究、观察性研究和前瞻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建立中国人自己的RCT临床证据,作为肾脏疾病的临床指南。

2、新月体肾炎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通过研究肥大细胞、壁细胞等在新月体肾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阐明新月体形成及转纤维化的机制,探索治疗新月体肾炎、改善预后新的治疗途径。

张春妮:教授,电话:025-80863082,邮箱:zchunni27@hotmail.com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microRNA作为疾病分子标志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我们已对多种肿瘤及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血清和体液microRNA进行了检测分析,筛选并鉴定出了在上述患者中变化显著的一些miRNA,这些miRN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潜力。在临床标本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体外细胞、动物模型实验对循环miRNA在细胞间的交流方式、作用靶基因及调控机制和网络等进行了研究。

另外,在脂蛋白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脂蛋白的氧化修饰和复合物,寻找新的指标、建立检测方法,评估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

刘长建:教授,邮箱:dr_cjliu@hotmail.com

研究方向:1血管代用品材料的研究 2主动脉瘤遗传学研究及药物治疗 课题组近年来围绕血管外科国际热点问题,在组织工程血管研制、人工血管改性、腔内血管代用品研发、新材料合成及应用、血管生物工程学孵育、主动脉瘤遗传及药物治疗、血管外科疾病临床诊治及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

吴超:教授,邮箱:Dr.wu@nju.edu.cn

从事感染病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发表署名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并申请发明专利二项,批准专利一项。获得省医学科技新技术一等

及二等奖各一项。参编三部专著。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在研科研经费3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抗体调节机制及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我国治疗控制。

化学化工学院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2名,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实验室主要学术方向是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功能配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和纳米材料化学。在功能配合物化学方面,着重研究分子基材料的组装,探索新型分子基信息存储材料、与能源相关的光电转换和能量存储材料、吸附分离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电子器件等;在生物无机化学方面,着重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配合物分子,深入研究金属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希望在金属药物的设计、合成以及金属酶的模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固体无机化学和表面化学研究方面,主要是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制备新颖的低维、层状和多孔固体材料,研制具有应用前景的有序纳米材料等。

游效曾:院士,邮箱:youxz@nju.edu.cn

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组装、结构和性质的基础性研究;配合物的成键和波谱理论研究;分子和超分子化学的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出版《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等专著四部。

白志平:教授,邮箱:baizp@nju.edu.cn,研究方向为基于配位的分子离子识别,金属的富集与分离,机能性有机无机材料

陈庆民:教授, 200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应用;功能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复合结构的表界面及功能化。

陈学太:教授,邮箱:xtchen@nju.edu.cn,研究方向为卡宾金属配合物化学,分子磁性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杜红宾:教授,邮箱:hbdu@nju.edu.cn

主要是通过开发新的合成方法和策略,并辅以计算化学方法,制备在气体吸附、分离、催化、光电以及能源存储和转化等领域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多孔功能材料和能源材料。通过上述研究,掌握基于分子基块间的自组装规律,改进和发展

分子设计和晶体工程的方法和技术,以期实现具有特定结构与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的定向合成。

郭子建:教授,邮箱:zguo@nju.edu.cn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方向包括:无机药物化学、金属-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物无机物种的荧光识别与检测。

何卫江:教授,邮箱:heweij69@nju.edu.cn

研究方向为生物相关无机小分子物种的荧光探针设计、造影应用以及这些小分子的生物无机化学;光活化金属配合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陆轻铱:教授,邮箱:qylu@nj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结构体系的设计和合成,涉及纳米材料(包括中空结构,一维结构,多面体结构、纳米孔结构)的控制合成、排列组装、机理探索以及性能研究。

沈珍:教授,邮箱:zshen@nju.edu.cn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功能配位化学,特别是具有特殊光,电,磁性质的材料化学:包括新型高度共轭的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的研究;设计合成在近红外区域发光的多功能分子荧光开关, 荧光传感器;热致或光致自旋交叉配合物的合成及磁性研究。

燕红:教授,邮箱:hyan1965@nju.edu.cn

研究方向为过渡金属诱导的惰性键活化以及金属有机发光体系的研究。

郑佑轩:教授,邮箱:yxzheng@nju.edu.cn

主要进行金属发光配合物和有关有 …… 此处隐藏:409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南京大学应用学科教授研究方向汇编(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65679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