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性观及当代价值(2)
善,至于人性究竟是怎么样,则要取决于外物对它的影响。孟子借告子之喻,稍加变动,以此来反驳告子。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犹是也。”
孟子认为,水固然无分于东西,却不能无上下之别。只有在上下之别中,才能体现“水无有不下”的本性。同理,人性也是一样,只有在对善与不善的抉择中,才能体现人的本真之性。这样,孟子就以“水无有不下”的比喻证明了“人无有不善”的道理。至于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则是“势之所然”,并不是水之本性,也自然没有违背水之本性。因为即使“过颡”、“在山”,也并没有改变“水无有不下”的本性。孟子正是要超越这些“势”之所为,以揭示“水无有不下”之恒常之性。对人来说,也就要超越其在各种“势”之影响下不善的种种具体表现,以此来揭示“人性向善”的道理。 (二)积极之辨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经验出发,以“孺子入井”为例,说明在某种特殊情况之下,人确有本心、良心、善性存在。张居正将这一示例解释为:“今有人骤然见一无知孺子将入于井,无论亲疏厚薄,智愚贤不肖,皆必为之怵惕而惊动不宁,恻隐而痛伤甚切。盖触于目,激于衷,其真心自然呈露,有不容已者。这不是要交给那孺子的父母,使之感戴而为之;也不是要乡党朋友,称誉他的仁德而为之;也不是怕人非议,恶此不仁之名而为之。乃卒然感遇,良心自形,发之骤而无暇思维,动以,天而不待勉强,一无所为而为之者也。即此验之,可见不忍人之心,果是人人同具,不独先王有之矣。”在肯定了人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后,孟子又讨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与仁义礼智四德的关系。他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端”即事物的萌芽、开始,“端”表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不是一种既定的、完成的东西,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到仁、义、礼、智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所以人虽然拥有四端,还需扩而充之,使其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
原之势。
三、孟子人性观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公民理想人格的培养
孔子以君子为代表实行道德人格,孟子则又别出心裁,以大丈夫为代表。他的理想人格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建立在一种对人性自觉的基础之上,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理想人格更具现实的感召力,一言以蔽之:“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他认为,大丈夫就要顶天立地,具有崇高的理想人格和道德操守,不为外界因素所动,以天下为己任。蔡元培将其概括为:“其所谓大丈夫者,以浩然之气为本,严取与出处之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为外界非道非义之势力所左右,即遇困厄,亦且引以为磨炼身心之药石,而不以挫其志。?w应时事之需要,而论及义勇之价值。”至于其修为方法,孟子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是“养浩然之气”,其二是“求放心”。 1.“养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于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所说
的“气”,是指表现在肉体活动或者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要依靠理性地认识和把握道与义来实现,另一方面还要依赖于坚持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即所谓“以直养而无害”。至于“直养”,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就是说要持续地以直道、正义来修养精神,不能终止,亦不能忘记或助长。蔡元培则解释为:“浩然之气者,形容其意志中笃信健行之状态也。其潜而为势力也甚静稳,其动而之作用也甚活泼。盖即中庸之所谓诚,而自其动作方面形容之,一言以蔽之,则仁义之功用而已。”在他看来,所谓“浩然之气”,其实为“诚”在动作方面的表现,具体而言就是仁义的功能与效用。 2.“求放心”
孟子认为,人性既善,则常有动而善之机,但是这些善机一旦被欲望所引,则往往放其良心而不顾。因此他说:“人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虽然,已放之良心,非不可以复得也,人自不求之耳。”就是说,仁心虽然为人所固有,但“心”随时都有可能走失,所以要想使“心”不丢失,就要以用“诚”来巩固。“诚”即是求善,是探寻内心的善,因此,“诚”就是“心”的自我认识,“求放心”也就是“存心”。在他看来,“求放心”可以通过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实现,积极方面包括诚意、自反、养浩然之气、动心忍性;消极方面主要是通
过寡欲来实现。
(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我们看到有孩童入井之时,不会首先去考虑他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或者这样做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只是出于内心乍现的那份恻隐之心而采取行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部分或完全丢失了这份“恻隐之心”,社会生活中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以道德冷漠最为显著。“道德冷漠不是一般的情感冷漠,而是特指个体道德情感的匮乏及其引起的道德判断上的不思考或道德行为上的麻木,即个体虽具备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观念,但对现实情境中所提出的社会道德要求毫无体验和反应,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对于现实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及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这种脱离了正常道德关系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使道德实践功能的正常发挥遭遇阻力。如果人们能够不假思索地的伸出援助之手 ,如果人们可以不用去考虑那么 …… 此处隐藏:115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高等教育]公司协助某村精准扶贫工作总结.doc
- [高等教育]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全)
- [高等教育]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 [高等教育]仪器分析课程学习心得
- [高等教育]2017年五邑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333
- [高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 [高等教育]2018年秋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7Howmuchar
- [高等教育]2017年八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小结
- [高等教育]湖南省怀化市2019届高三统一模拟考试(
- [高等教育]四年级下册科学_基础训练及答案教材
- [高等教育]城郊煤矿西风井管路伸缩器更换施工安全
- [高等教育]昆八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 [高等教育]项目部各类人员任命书
- [高等教育]上市公司经营水务产业的模式
- [高等教育]人教版高二化学第一学期第三章水溶液中
- [高等教育]【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四.压强与
- [高等教育]金坑水电站报废改建工程机电设备更新改
- [高等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简易版
- [高等教育]2017年西华大学攀枝花学院(联合办学)44
- [高等教育]最新整理超短爆笑英文小笑话大全
- 优秀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 阳历到阴历的转换
-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 华师17春秋学期《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 测速传感器新型安装装置的现场应用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创业个人意向书
-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考仿真试题(三)
- [恒心][好卷速递]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 多少人错把好转反应当成了病情加重处理
-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整理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2014-201
-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 广西师范学院心理与教育统计
- aympkrq基于 - asp的博客网站设计与开
- 建筑业外出经营相关流程操作(营改增后
- 人治 德治 法治
- [精华篇]常识判断专项训练题库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
-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试卷(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