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性观及当代价值
孟子的人性观及当代价值
摘 要: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以“人性善”著称,通过对孟子人性观的辩证分析,诠释其对公民理想人格培养的现代意义,以及对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影响,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指导人们的实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理想人格;价值导向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是伦理学最重要的一个话题。纵观整个伦理思想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从未停止过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先秦之前,各家对人性问题基本持三种态度,即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孔子劝学而不尊性,在人性这个问题上,他并没有明确的表达性善还是性恶。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孔子的言行,还是可以看到他倾向于性善之说。在继承了孔子已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孟子没有像之前的思想家一样处于善或不善的纠葛中,而是独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善”这一命题。他的性善论以及修为方法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人性观的理论渊源
人性论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任何一种伦理学说,都是
以其对人性的看法作为理论根据和出发点的。在先秦,孔、墨在提出他们关于伦理学上许多原则的同时,已经表明了他们对人性的看法。先秦各派在人性论上的共同点是把人作为“类”来考察,即他们所探究的人性,是指一切人的共同性。据此,一方面,把人与禽兽做了区分;另一方面,认为在人类内部,不论“圣人”或“凡人”,尧、舜、禹与“涂之人”,在人性方面都是等同的。
先秦之前,各家对人性问题大致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以告子代表之;第二种观点认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以孔子的弟子世硕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该观点的代表不详。总体而言,人性问题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讨论范围。 孔子劝学而不尊性。故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之言,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学而知之。至于性善还是性恶,孔子没有明确的表述。孔子尝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又读《诗》至 “天生?A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则叹为知道。意即天生众民,有其事也有其遵循的法则。人们所秉承的常情恒性就是爱好这种美好的道德。可以看出,他是在强调天赋人性爱好美德。虽然孔子没有明确的表达性善还是性恶,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到他是倾向
于性善之说的。
同处于那个政治上动荡不安、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年代里的其他思想家一样,孟子也积极参与到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他没有像之前的思想家一样处于善或不善的纠葛中,在继承前人思想经验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善”这一命题。据此,人性问题再度进入人们的研究领域,并以一种确定性的概念拉开序幕。 二、孟子的人性观
蔡元培先生写到:“性善之说,是孟子伦理思想的精髓。子思以诚为性之本体,孟子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之,谓之善。孟子认为,诚则未有不善。其辨证有消极、积极两种。” (一)消极之辨证 1.“生之谓性”
告子认为,性惟有可善之能力,而本体无所谓善不善,故曰:“生之谓性。”在告子看来,人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与身俱来的东西,因此,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当然也就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也就是说,人性无所谓善或不善。它只是一味地生存、一味地表现,并不管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就这一点而言,告子揭示了人的一种永恒之性。就告子对人性的把握方式而言,显然是一种客观实然的认知方式。之所以说是客观实然的,是因为告子对人性的理解首先是建立在一种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而从这一客观实在的前提出发去
追溯人性的起源,显然能够得出人性无善无不善的结论。孟子?g之: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在这一系列的论辩中,孟子采用反问的方式,通过例证反驳告子的“生之谓性”。由于告子所言“生之谓性”是人与身俱来的、最原始、最根源的本性,因而只能成为犬牛之性完全同一的自然之性或者本能之性。而孟子的仁义之性说已经远远超越了动物的本能之性,他认为,犬牛之性不必善,而人性独善。这是人与禽兽最根本的区别。因而他所揭示的人性既不同于犬之性、牛之性,同时又是超越于各种禽兽之性的人之为人的道德善性,在孟子看来,这就是人不能不有,从而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只有从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人之为人的角度去理解,才能体会到孟子性善论的意义。
2.“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G?ā?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G?ㄒ玻灰匀诵晕?仁义,犹以杞柳为?G?ā!备孀咏?人性比作杞柳,将仁义比作?G?ǎ?在他看来,这两者是有根本差别的。杞柳只是形成?G?ǖ牟牧
希?而?G?ㄒ丫?是杞柳经过加工后的结果。告子显然倾向于戕贼杞柳以成?G?ā0凑崭孀拥穆呒?,仁义也是戕贼人性的结果,那么倡导仁义就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可言。因此,告子只看到了杞柳与?G?ǖ那?别,而没有注意到人性就其本性就可以达成仁义,无需戕贼人性,对人性进行加工处理。因而孟子驳之:
“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G?ê酰拷?戕贼杞柳而后以为?G?ㄒ玻咳缃?戕贼杞柳而以为?G?ǎ?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仁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通过告子的比喻,孟子反问道:这到底是顺杞柳之性而为?G呢?还是顺戕贼杞柳之性而为?G?ǎ肯匀唬?在孟子看来,告子的比喻是以戕贼杞柳之性为前提的,因为杞柳顺性发展只能是杞柳,只有戕贼杞柳之性才可为?G?ā6?以人性为仁义的观点,既不是戕贼人性的结果,也不能通过戕贼人性来实现,仁义恰恰是顺乎人之本性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就揭示出人性中天然存在向善的倾向,无需通过戕贼、娇柔而得之。 3.“以水之辨”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以水为性,认为水流没有固定的方向,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而东流与西流完全是受外物的影响。他以同样的逻辑论证人性,显然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不为
…… 此处隐藏:116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相关推荐:
- [高等教育]公司协助某村精准扶贫工作总结.doc
- [高等教育]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全)
- [高等教育]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 [高等教育]仪器分析课程学习心得
- [高等教育]2017年五邑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333
- [高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 [高等教育]2018年秋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7Howmuchar
- [高等教育]2017年八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小结
- [高等教育]湖南省怀化市2019届高三统一模拟考试(
- [高等教育]四年级下册科学_基础训练及答案教材
- [高等教育]城郊煤矿西风井管路伸缩器更换施工安全
- [高等教育]昆八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 [高等教育]项目部各类人员任命书
- [高等教育]上市公司经营水务产业的模式
- [高等教育]人教版高二化学第一学期第三章水溶液中
- [高等教育]【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四.压强与
- [高等教育]金坑水电站报废改建工程机电设备更新改
- [高等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简易版
- [高等教育]2017年西华大学攀枝花学院(联合办学)44
- [高等教育]最新整理超短爆笑英文小笑话大全
- 优秀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 阳历到阴历的转换
-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 华师17春秋学期《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 测速传感器新型安装装置的现场应用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创业个人意向书
-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考仿真试题(三)
- [恒心][好卷速递]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 多少人错把好转反应当成了病情加重处理
-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整理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2014-201
-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 广西师范学院心理与教育统计
- aympkrq基于 - asp的博客网站设计与开
- 建筑业外出经营相关流程操作(营改增后
- 人治 德治 法治
- [精华篇]常识判断专项训练题库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
-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试卷(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