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3)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
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棗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1998年,太原市中专录取分数线,非农村学生为376分,农户生按不同区划分别为532分、529分,最大差距达156分,引起强烈不满。近年来各省市高校录取线的极大差距(见表四),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9日
中国最穷的贵州省,1998年人均GDP 为2323元(北京为1.8万元,为贵州的7.75倍),理工科本科重点线480分,文史类(含外语)重点线为514分,也高于北京市。
此外,一些政策、制度安排不当,也是造成地区之内、阶层之间教育不公的原因。例如,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县以下,致使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乡级财政则无力支撑基础教育。又如教育收费问题。教育费用过高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
·基本结论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女童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问题集中在西部边远地区,可主要归因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和农村教育的不足。
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
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三、在改革和发展中扩大教育公平
经持续20年的发展,我国教育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社会财富的普遍增长、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高涨,公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显著提高,此前在低水平下的均衡已被打破。我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关注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发展阶段。
积前20年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力,当前我们不但应该,而且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更好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1.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
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下,有必要深化对社会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和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
在我国多数农村和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普及和发展教育,不仅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最高的投资效益,而且最符合公平原则。在这一阶段,公平与效率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在经济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则有可能更多地“兼顾公平”,重视和发挥教育所具有的减少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的功能。应当建立新的指导思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教育公平的价值,视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目标。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公平的内容和重心是不同的:——在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以继续普及教育为主,通过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机会,使人人都能享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以“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同时,通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平等。
——高等教育在迎接大众化阶段到来的大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平问题,争取在大发展之初建立起兼顾公平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机制和制度架构。
2.增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
各国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是大致相同的:通过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奠定游戏规则的公平;通过政府行为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
(1)通过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要实现农村初中、城市高中和整个高等教育较大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教育法》和有关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此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要采取切实政策,放开、扶植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私立、民办中小学发展,满足一部分人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使政府能集中力量推进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
(2)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各地在本地区内,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至少不能人为地拉大这种差距。教育新的发展布局、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增加其教育机会。例如,原则上在沿海发达地区不再新设公立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扩招的增量部分,主要应向人口大省和贫困地区倾斜,以利于不同群体获得大致相同的教育机会和进行公平竞争。
(3)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支持重点应是首先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缩小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在初中教育普及上的差距,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初中教育普及率。高等学校可扩大国家所需要的、免收学费学科的范围,制定鼓励高校招收贫困生的社会政策。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3.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化”
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差别的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
通过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换职能,下放权力,促进教育的地方化,以利于教育模式多样化的改革。逐渐实行教材、评价标准、考试制度等主要由各省市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招生、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4.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中小学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必要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指导思想。
相关推荐:
- [高等教育]公司协助某村精准扶贫工作总结.doc
- [高等教育]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全)
- [高等教育]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 [高等教育]仪器分析课程学习心得
- [高等教育]2017年五邑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333
- [高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 [高等教育]2018年秋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7Howmuchar
- [高等教育]2017年八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小结
- [高等教育]湖南省怀化市2019届高三统一模拟考试(
- [高等教育]四年级下册科学_基础训练及答案教材
- [高等教育]城郊煤矿西风井管路伸缩器更换施工安全
- [高等教育]昆八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 [高等教育]项目部各类人员任命书
- [高等教育]上市公司经营水务产业的模式
- [高等教育]人教版高二化学第一学期第三章水溶液中
- [高等教育]【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四.压强与
- [高等教育]金坑水电站报废改建工程机电设备更新改
- [高等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简易版
- [高等教育]2017年西华大学攀枝花学院(联合办学)44
- [高等教育]最新整理超短爆笑英文小笑话大全
- 优秀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 阳历到阴历的转换
-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 华师17春秋学期《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 测速传感器新型安装装置的现场应用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创业个人意向书
-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考仿真试题(三)
- [恒心][好卷速递]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 多少人错把好转反应当成了病情加重处理
-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整理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2014-201
-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 广西师范学院心理与教育统计
- aympkrq基于 - asp的博客网站设计与开
- 建筑业外出经营相关流程操作(营改增后
- 人治 德治 法治
- [精华篇]常识判断专项训练题库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
-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试卷(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