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建筑文档 >

在职研究生 教育学精选题(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6
导读: 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 (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

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

(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的作用并不重要。 答:错。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的人,他代表社会并依据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来具体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评估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10.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答:错。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而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模式比教学方法更加稳定和系统,而具有理论化。 11.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答:错。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量的性质、难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造态度紧密相关。

(1)学生掌握的必须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3)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只有这样,知识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12.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时也是人文艺术活动。

答:对。科学性表现为理性方面,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科学的概念,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人文性表现在非理性方面,群体间的社会交往,环境的潜性影响,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探索、超越意识和行为方式。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不仅通过系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也通过形象感受、情感体验的方式,即不仅“知道了”,并能“宣传”,才算认识;而“体验到了”,可以“意会”,也是认识。教学过程既是遵循科学规律进行的活动,又是富于情感和技术创造的活动。

13.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是同一过程。(2000年、2003年判断题)

答:错误。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有领导。 五、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001年判断题,原题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能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探索二者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一般说来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学生的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论思维的形式。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第三,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智力。

例如,在教学中传授公式的时候,如果只是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知机械记取和搬用知识,即使他们头脑里被填满了一大堆公式,也不可能增进思考力,而且往往使学生变得更加呆头呆脑。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公式,启发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他们就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迁移能力。 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教育性?

答:(1)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同时,综合学科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对人类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被动接受、机械摹仿只会使学生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只有当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形成或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正是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追求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结合的人格的养成。 3.试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区别?

答: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2005年选择题)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区别如下:

(1)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而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习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2)接受式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探究式学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

(3)接受式学习是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为主题。

(4)接受式学习中学生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性、可控性;探究式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学生的自

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

(5)接受式学习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中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

4.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并举例说明。(1999年论述题)

答: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 …… 此处隐藏:606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在职研究生 教育学精选题(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3844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