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论文大全 >

最新幼儿园数学领域论文题目(19篇)(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1
导读: 通过“我要当排头”这个事例,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更多的从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出发,保护他们的自主性和选择权,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已、肯定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幼儿园生活中收获自由、

通过“我要当排头”这个事例,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更多的从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出发,保护他们的自主性和选择权,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已、肯定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幼儿园生活中收获自由、收获温暖、收获爱!

幼儿园数学领域论文题目篇十一

摘 要:笔者探讨了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三种方法,在论证过程中分别指出其缺限和不足。幼儿教学过程要尊重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姑欲保证数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实现,确保幼儿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则必须搭配运用操作法与其它教学方法。本文不仅指出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而且找到了其搭配使用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操作法;搭配运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要求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多方面出发,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能偏离这个宗旨和方向,要把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最终旨归。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分别讲解了各种教学方式单独使用时的特点和不足,以及与操作法结合后对这种不足的弥补和克服。并由此给大家揭示出在幼儿数学教学领域使用操作法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一、讲解演示法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尽快使幼儿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了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给予幼儿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都会利用各种教具进行讲解演示。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讲解,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辅助幼儿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与操作法相结合后达成的效果:

1、提升了儿童的主体性,克服了讲解过程中语言的不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将讲解演示法与操作法结合使用,先给幼儿提供学具,讲解学具的种类作用,再引导幼儿按照活动目标操作,并且在幼儿遇到困难或是没有头绪时,给予一定的演示,其效果一定优于教师的“独角戏”。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比较粗细”过程中,教师给幼儿每人一支铅笔、一支彩笔、一支记号笔,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幼儿将能够十分迅速地发现其中差异。这时教师邀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就能极大地避免语言上的混乱,而有了操作体验的幼儿也能够很容易地接受这个抽象的概念。

2、满足了幼儿对于教具的好奇和向往,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了教具对于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在讲解演示教学中引入操作法,教师制作简单、有趣的教具,并给幼儿提供相仿的学具,将极大地满足幼儿对学具的把玩需求。此时再用讲解演示法引导幼儿学习,在充分的体验与好奇的探索基础上的幼儿,将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一起学习。

二、讨论法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讨论法是广泛使用的,它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里。讨论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强烈、鲜明的目的性非常重要,并大致分为如下三种情形:引出活动主题、展示活动内容;帮助幼儿整理、归纳感性经验,并提出疑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巩固幼儿学习的数学概念。此外讨论法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与操作法相结合后达成的效果:

1、讨论活动中最好的铺垫是给幼儿提供直观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幼儿好奇地动手动脑观察物品的特点、形状、颜色和材料,极大地调动了他的探索兴趣。这时教师再组织幼儿猜一猜、想一想,带着教师的问题去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形和长方体”中,教师依靠语言和图片很难讲解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若是给幼儿每人发一张a4纸和长方形积木,请幼儿对比操作后讨论它们的区别,幼儿得出的零零总总的讨论结果,远远优于教师的语言和图片。

2、幼儿在表述过程中可以用操作演示结合语言进行讲解,这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是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创造交流的机会。如在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正数与倒数”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小木棍或数字卡片,引导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讨论正数与倒数的规律。当教师检查讨论结果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组织语言,也可请幼儿操作演示。这也是对幼儿的锻炼与鼓励。

三、游戏法

幼儿园的各类活动均要求教师和组织者以游戏为主,鼓励和培养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游戏法是当下数学教学的主流模式。采用游戏法进行教育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各种游戏中学习数学,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与操作法相结合后达到的效果:

使得教学目的得以凸显和强调。皮亚杰警告:数学不是教会的,而是儿童自己发明的。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要实现“玩中学”的理念,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所收获,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在使用游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提供玩具或实物材料来帮助幼儿建构起初步的数学认知。如认识“几何图形”活动中加入“搭房子”游戏:教师首先给幼儿提供几何图形卡片请幼儿自己“玩耍”,待其对图形有了一定认识后再引导幼儿用卡片搭建小房子,通过具体操作认识各个图形的特点和形状,巧妙地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综上所述,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操作法与各主要教学方法搭配运用,不仅弥补了各种教学方法单独使用的缺限,而且降低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尊重与实现了幼儿学习中的主动探索与自主学习的原则。这种教学方法的搭配运用,不仅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五大领域的有机整合,更体现了教师将幼儿多种发现目标的巧妙糅合。

所以,操作法的搭配运用是推动幼儿数学活动有效进行、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推介力量,将对教学活动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

幼儿园数学领域论文题目篇十二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从而获得发展。

关键词:幼儿数学 趣味数学 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也是将来学习和一切发展的基础。其实,学习数学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只要我们找到了这个规律,遵循这个规律,一样可以把数学学得很棒的!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一、在实际活动中操作提高幼儿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不要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其实效性。如学习“7”的组成,课上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7粒石子,教学时,要求幼儿先数一数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多少分法?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来操作,还未等幼儿完全分好,教师已请幼儿回答结果,教师虽说让幼儿操作但不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教师可设计成:准备7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6、6和1;(2)按颜色分,可分成2和5、5和2;(3)按形状分,可分成3和4、4和3;教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尽管只是对感性认识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基础。所以,在设计操作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需要幼儿观察 …… 此处隐藏:393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最新幼儿园数学领域论文题目(19篇)(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204604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