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
抗凝血酶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
抗凝系统是维持机体出血与止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抗凝系统中某些因子的数量或功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人体抗凝系统的主要因子之一,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50%~70%,它与人体发生各类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从at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等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1 抗凝血酶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抗凝血酶(at)是一单链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8.2ku,血浆浓度为2μmol/l。a t分子主要由9个a-螺旋结构(a-至i-螺旋)、3个β折叠(a-至c-β折叠)、1个反应中心环(reactive center loop,rcl)共同组成一个大小75~100a的球状分子。at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区,一个是位于n端的肝素结合区,一个是位于c端的反应位点。at通过arg393-ser394的丝氨酸蛋白酶反应点及lys残基(第125位、第107位和第136位)和arg残基(第129位和第145位)有关2个功能位点,与肝素、凝血酶结合发挥其抗凝作用,其抗凝作用占体内总抗凝作用70%左右。at与肝素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作用可以增加数千倍。在人体有生理意义的有3种亚型:at-i、at-ⅲ、at-ⅵ,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1993年,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推荐将at-ⅲ简称为at。由
于at-i实际上是纤维蛋白,at-ⅵ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故只有at-ⅲ才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常常以测定血浆at的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疗效。 2 抗凝血酶检测方法及原理
严格按抗凝剂与血液1:9的比例采血。严格按照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其原理为定量的凝血酶加入到待测血浆中,与血浆中at作用,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释放出对硝基苯胺(pna),pna在波长405nm处有最大吸收峰,pna显色深浅与at成反比。 3 抗凝血酶与主要疾病的关系
3.1抗凝血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研究表明,copd患者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血浆at含量都明显低于正常组,治疗后明显上升,这可能是由于copd患者长期缺氧、感染等因素使体内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或活化,从而使抗凝血酶的消耗增多,导致其抗凝机制出现异常,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进而加重病情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加以适当的活血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copd常易并发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这与copd的高凝状态有关,持续的肺部微小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及加重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3.2抗凝血酶与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下,可导致一些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及形态上的改变,特别是2型糖尿病,神经、血管、视网膜、肾脏等最易受累,血管内皮损伤、出凝血机制异常是其发生病变的重要原因。单纯的控制血糖,似乎也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血浆中at明显下降。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清除局部病理产物的堆积,致使at下降。此外,at相对分子质量小,通过肾小球,流失到尿液,尿中at水平增高导致血中at减少,并随着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变化。如果肾内凝血反复进行必将导致肾功能的减退以及肾小球硬化。为此,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除了积极控制血糖,治疗原发病因外,还应进行血、尿中at的监测,以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3.3抗凝血酶与高血压病
原发生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的失衡。研究发现:工期时血浆中at无显著性改变,尿中at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ⅱ期时随着尿中微量蛋白的出现,血中at下降,尿中at升高;ⅲ期时,血浆中at水平显著降低,尿液中at增高明显。尿中at与尿中白蛋白有关,与血压高低无关。尿中at水平增高导致了血中at减少,说明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形成血栓,如果肾内凝血反复进行,可导致肾功能减退以及肾小球硬化。通过检测血、尿中at的变化,可以为临床监控高血压病及有无并发肾损害提供依据。 3.4抗凝血酶与脑梗死
tohgi等的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at明显下降,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at大量消耗所致,此变化且与年龄因素有关。表明at的测定对进展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3.5抗凝血酶与肺疾病
胸腔积液的良、恶性诊断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有学者发现,出现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血液中的at较正常人及结核性患者显著降低,而结核性患者血浆at略有升高,但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所以at的检测,对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3.6抗凝血酶与妊高征
文献报道,正常孕妇at水平在整个妊娠期进行性降低,妊高征患者于孕20~24周起与对应的正常孕妇存在显著性差异,降低更为明显。妊娠时由于活性高的凝血因子与at结合形成复合物,at被消耗而降低,导致高凝状态。患者体内这种病理生理紊乱状态如未得到改善并继续发展,必然超出抗凝系统的代偿能力,最终形成血栓。故有专家建议采用小剂量肝素改善微循环,以提高at的作用,这对于预防妊高征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在产前除做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外,对高危人群监测at,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3.7抗凝血酶与肝脏疾病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估计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肝病,
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是重症肝病的主要表现之一。肝细胞损害时血液中的凝血因素与抗凝因素保持一个低水平,平衡一旦被破坏,如组织坏死或细胞溶解释放入血(含凝血酶),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引起at的大量消耗,极易伴发dic。at活性低于50%时有利于血栓形成,可以作为肝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血栓性疾病的依据。临床上在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无效时,可选用at制剂治疗,使体内at升高至80%以上再行肝素治疗,所以临床上治疗肝病伴发dic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利用肝素,达到最好的抗凝治疗效果。 3.8抗凝血酶与肿瘤
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免疫性淋巴细胞的刺激下,可以合成释放大量组织因子(tf),而tf又是参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其因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由于肿瘤患者机体内增加了tf凝血因子,同时由于肿瘤浸润破坏周围器官、组织,使血管受损,打破了机体内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为了避免肿瘤患者高凝状态出现,机体必须调动抗凝血因子来与tf凝血因子形成复合物,从而消耗了机体内的抗凝物质,无论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其抗凝活性都比正常人低得多。据此,抗凝血酶活性检测对于肿瘤患者出凝血状况的观察、诊断和疗效监测有重要意义。另外,实验还发现恶性肿瘤抗凝血酶活性明显低 …… 此处隐藏:148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学前教育]MC9S12XS256RMV1 xs128芯片手册4
- [学前教育]安东尼语录经典语录
- [学前教育]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 [学前教育]苏教版2022-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
- [学前教育]装修公司推广 营销
- [学前教育]家政服务合同(完整版)
- [学前教育]湖北省2016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 [学前教育]爱立信无涯学习系统LTE题库1-LTE基础知
- [学前教育]揭秘大众柴油车作弊软件原理
- [学前教育]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 [学前教育]房屋建筑施工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学前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试卷A卷09.6
- [学前教育]校园废品回收活动计划方案书范文格
- [学前教育]电大成本会计试题及答案
- [学前教育]大学物理实验 华南理工出版社 绪论答案
- [学前教育]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 [学前教育]液压冲击的危害、产生原因与防止方法(
- [学前教育]学生工作总结高一学生期中考试总结_020
- [学前教育]人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大全
- [学前教育]阳光维生素的巨大抗癌潜能阅读题答案.d
- 马云在云锋基金江苏论坛闭幕式的发言
- 试论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
- 语文A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一》教学
- 2021四川大学物理化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
- [人教A版]2015-2016学年高中数学 第二
- 终端网点销售返利协议书
- 江苏省2015年眼科学主治医师青光眼考试
- 2017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十一中学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7Howmuchar
- 以赛促教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机制建设实践
- 平凉市崆峒区2015七年级下生物期末试题
- 琶洲(地块五)A、B塔楼1、2#塔吊基础
- 一级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 2018北京西城区高三二模理科数学试题及
- 炒股密码线技术 - 图文
- 职高学生生涯发展辅导教案
-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8 世界地图引出的
- 最新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 2017高考英语全国2卷精彩试题(有问题
- 普通心理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