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综合文档 >

外国文学史下册课堂笔记复习资料(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1-15
导读: 早期:(1852-1862)《童年》《少年》《青年》《塞万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 中期:(1863-1880)《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中期世界观变化 晚期:(1880-1910)“托尔斯泰主义”,主

早期:(1852-1862)《童年》《少年》《青年》《塞万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 中期:(1863-1880)《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中期世界观变化 晚期:(1880-1910)“托尔斯泰主义”,主张: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全人类的爱。代表作《复活》。

其创作的3大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复活》。 分析比较《复活》中主人公的复活(精神与道德),怎样通过不同方式复活?(忏悔型和被侮辱型) 托尔斯泰的《复活》描写的是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聂赫留道夫和玛丝洛娃精神复活的过程。他们俩人都曾经历过堕落为“兽性的人”的过程,所以作品展现的就是他们如何从“兽性的人”复活而为“精神的人”的过程。他们堕落的原因不同,前者是因为本阶级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后者则是由于黑暗的社会环境逼迫所致。所以聂赫留道夫的复活开始于他的自我忏悔,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复活转变是逐步完成的,通过对于自身罪孽的意识,达到了对于整个贵族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玛丝洛娃的复活根源于她对于黑暗社会的仇恨,开始于对聂赫留道夫的忏悔的感动,并且也从自身的不幸遭遇中,理解到这是整个贵族阶级对于广大下层人民所犯下的普遍的罪恶。聂赫留道夫转变后虽然要与本阶级决裂,但并没有投向人民,而是皈依了宗教,这反映了作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局限性,玛丝洛娃最后则回到了人民中间,并跟着革命者走了,这表明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巨大力量。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作者的态度(为什么既同情又谴责) 安娜形象:安娜是70年达追求个性解放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她不仅有动人的外貌、优雅的风度、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她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形象。安娜的情感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伏伦斯基的爱认真执着到疯狂的地步,“疯狂的挣扎”最终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 悲剧原因:(1)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虚伪的贵族上流社会;

(2)伏伦斯基的情变是其悲剧的直接导火索;

(3)安娜自身的矛盾是其悲剧的主观原因。爱上伏伦斯基与爱儿子矛盾,不能与上流社

会斩断一切,既反抗又有一种负罪感,因不能离开上流社会而谴责自己。本身既大胆追求爱情又不断谴责自己的心理矛盾;

作者态度:(4)作者对安娜抱有双重态度,一方面肯定同情她,认为她追求自由合理,同时谴责她为了自己抛弃家庭儿子,认为她是有罪的,影响社会和谐。

《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结构上、作者的心灵辩证法怎么体现、人物肖像描写)

(1)结构完整统一,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套平行的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愿随波逐流,严肃地对待人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道路,这是安娜与列文的共同之处,也是小说中两条主要线索线的一个内在联系点。安娜的人生追求以实现个人的爱、幸福为目标,列文的生活道路则以追求普遍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在这种深层意义的对照上,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

(2)作者的心灵辩证法。关注心理变化的过程,包括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心理过程,在矛盾变化中写人物心理。如安娜一方面讨厌丈夫,一方面有负罪感;一方面讨厌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却离不开它。又如当列文像吉提求婚,吉提的内心感情变化。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是世界的丰富和辩证过程。托尔斯泰把安娜内心的爱与很、信任与猜疑、绝望与期待、自尊与妥协等种种矛盾而复杂的思想写的惟妙惟肖。

(3)人物肖像描写上富有独创性。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展示了人物的一般性格特征,而且还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安娜的肖像系列体现着安娜性格的发展,体现着安娜爱情故事的起伏,记载着安娜的幸福和悲哀,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在塑造人物影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完整性方面的威力.

契诃夫转折代表作:中篇《第六病室》,将第六病室作为沙皇俄国的缩影,宣告托尔斯泰几学说的破产。 美国文学:

- 6 -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 杰克·伦敦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 马克·吐温创作分期?

早期:(1863-1870)《竞选州长》 中期:(1871-1895)《镀金时代》(与华纳合写)、《王子与贫儿》、《百万英镑》 晚期:(1896-1910)《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后期《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批判拜金主义与伪善。 历险记2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主题与思想内容?(多角度) 主题:(1)健全良心被打破;(2)为了自由而逃跑,从文明社会逃离。

思想内容:①小说以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追求自由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民主、自由的真诚向往。②逃跑是这部小说中另一个主题。在蓄奴制猖獗的时代,自由并不是和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而是和逃离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易卜生创作分期2个;4大社会问题剧?

早期:(1849-1868)《布朗德》《培尔·金特》(标志由浪漫向现实过渡) 中期:(1869-1890)《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四大社会问题剧) 什么叫“社会问题剧”?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首创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且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的新的戏剧形式,易卜生把社会问题剧和舞台艺术相结合,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家庭、妇女等各种问题,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目的是引起人们注意,进行社会改革,带有改良主义色彩。代表作有政治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家庭文体剧《群鬼》、《人民公敌》。 代表作《玩偶之家》,分析娜拉形象、出走的意义

娜拉的形象:娜拉,是资本主义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①剧中的主人公娜拉本是个善良、天真、纯洁而多情的少妇。戏剧里不是表现娜拉的贤妻良母形象,而是着力表现娜拉的精神觉醒,即精神反叛。②娜拉的精神觉醒有三个过程:第一阶段:丈夫生病,她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柯洛克斯泰以娜拉“冒名借债”之事要挟娜拉的丈夫海尔茂不要辞退他。这使娜拉的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第二阶段:由烦乱到幻想。她准备自己承担责任,牺牲自己,来保全丈夫的名誉。同时她天真地认为,到时候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第三阶段:当海尔茂看到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时,对她破口大骂。娜拉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她完全醒悟过来,往日的欢乐都是假的,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③娜拉对资本主义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如,娜拉说:“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 ④反对社会的典型,但局限于个人解放。

出走意义:她的出走是对资本主义时代妇女解放的赞颂,是妇女奋起向资本主义男权中心家庭不合理性的冲击,她启迪人们为追求新生活而斗争。她的出走,无疑是那个时代呼唤改变妇女不平等地位的“独立宣言书”。 《玩偶之家》艺术特色?

(笔记)(1)剧本具有严格的现实主义风格;(2)使用了“追溯法”(即倒叙法);(3)把讨论带进了 …… 此处隐藏:633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外国文学史下册课堂笔记复习资料(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0258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